环境美育:一种新型的美育方式

Contributor:梁晓敬 Type:简体中文 Date time:2022-06-27 20:48:07 Favorite:10 Score:0
返回上页 Report
请选择举报理由:




Collection Modify the typo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一种新型的环境审美教育(简称“环境美育”)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环境
美育不同于以往以艺术为中心的审美教育,它是围绕着自然环境体验而展开的一种切身性审美教育。环境美育通过
对自然环境的科学认知与交融体验来唤醒人对环境的审美感知,以促成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改善。在新时代生态文
明建设语境下,环境美育的推行不仅有着现实性与迫切性,还对于进一步开展美育工作、完善教育体系极具意义。
环境美育的兴起
环境美育的兴起既是环境保护实践推动的产物,也是对以往艺术美育进行理论反思的结果。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全球环境危机愈演愈烈。作为环境保护运动社会思潮之一的环境美学得以提出。环境美学以审美体验回应环境问题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建构,业已成为当代美学研究与环境保护理论的重要课题。环境美育正是
在环境美学基础上展开的一种集审美和环保理念为一体的新型教育活动。环境美育直面环境问题,配合生物学、地
质学、生态学、人文历史等知识,让人直观地置身环境并在全方位的感知中去体验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同时,环境美育也是在对以艺术为中心的美育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兴起的。一直以来,艺术美被当作审美教育的
典范而令人瞩目,而自然、环境之美则备受冷落。即使是谈论自然美,也往往不注意自然与艺术的区别,而套用艺
术美的理论模式。环境美育正是通过对非功利性静观美学和美育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来建构自身的独特性。
在理论反思方面,康德的非功利审美观首当其冲。18世纪以来随着美学研究的主体转向以及康德哲学对人主体理
性的高扬,审美成为一种非功利的趣味判断。康德将非功利性作为审美的本质规定,使得审美区别于认识、道德和
生理等活动而获得了独立价值。由此,以非功利性为审美态度、以艺术品为主要静观对象、以精神的独立与自由为
核心价值的现代性艺术美育体系得以确立。环境美学认为这种将审美对象孤立化的静观审美模式并不适用于环境审
美。在加拿大学者卡尔松看来,如果我们要形成对自然的正确审美判断,就必须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审美的自然不是
一个孤立客体而是整体环境;在此过程中,对整体自然环境的科学认知是审美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在美国学者伯林
特看来,审美的静观不足以感受广袤的自然世界,人必须融入环境之中并调动自己全方位的感官,否则人对环境的
审美体验就是粗糙和肤浅的。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Hot degree:
Difficulty:
quality:
Description: th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heat, the difficulty, the quality of automatic certification, the certification of the article will be involved in typing!

This paper typing ranking TO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