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漫谈1-季羡林

Contributor:ssudng826 Type:简体中文 Date time:2022-01-28 14:05:37 Favorite:10 Score:0
返回上页 Report
请选择举报理由:




Collection Modify the typo
《国学,在燕园又悄然兴起》一文在国内外一部分人中引起了轰动。据我个人看到的国内一些报纸和香港的报纸,
据我收到的一些读者来信看,读者们是热诚赞成文章的精神的。想要具体的例证,那可以是俯拾即是。
前不久,我曾就东方文化和国学信得过一次报告。一位青年同志写了一篇“侧记”,叙述这一次报告的情况,
读者如有兴趣,可能参阅。我因为是当事人,有独特的感触,所以不避啰唆之嫌,在这里对那天的情况再
讲上几句。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晚间,天气已颇有寒意。报告定在晚上7时。我毫无自信,事先劝同学们
找一个不太大的教室,能容下一百人就行了。我是有私心的,害怕人少,讲者孑然坐在讲台上,面子不好看。
然而他们坚持找电教大楼的报告大厅,能容下四百人。完全出我的意料,不但座无虚席,而且还有不少人站在
那里,或坐在台阶上,都在静静地谛听,整个大厅里鸦雀无声。我这个年届耄耋的世故老人,内心里十分
激动,眼泪在眼睛里打转。据说,有人5点半就去占了座位。面对这样一群英姿勃发的青年,我心里
一阵阵热浪翻滚,笔墨语言都是形容不出来的。海外不是有一些人纷纷扬扬,说北大学生不念书,很难
对付吗?上面这现象又怎样解释呢?人世间有果必有因。上面说的这种情况也必有其原因。我经过思考,
想用两句话来回答:顺乎人心,应乎潮流。我们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人类做出了
卓越的贡献。很难想象,世界上如果缺少了中华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前几年,弘扬中华优秀
文化的号召一经提出,立即受到了国内外炎黄子孙的热烈拥护。原因何在呢?这个号召说到了人们的心坎上,
弘扬什么呢?怎样来弘扬呢?这就需要认真地研究。我们的文化五色杂陈,头绪万端。我们要
像韩愈说的那样:“沉浸酥郁,含英咀华。”经过这样细细品味、认真分析的工作,把
其中的精华寻找出来,然后结合具体情况,从而发扬光大,期有利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前进与发展。
“国学”就是专门做这件工作的一门学问。旧版《辞源》上说: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话虽
简短朴实,然而却说到了点子上。七八十年以来,这个名词已为大家所接受。除了“脑袋里有一只鸟”
的人,(借用德国现在的话),大概不会再就这个名词吹毛求疵。如果有人有兴趣有工夫去探讨
这个词儿的来源,那是他自己的事,我夫权反对。国学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过去
的文化的,因此过去有一些学者使用“国故”这样一个词儿。
但是,实际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又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现在我们不是都谈建设有中国
特色 社会主义吗?什么叫“特色”?特色表现在什么地方?我曾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觉得,
科技对我们国家建设来说,对发展生产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万万不能缺少的。但是,科技却很难表现
出什么特色。你就是在原子能、电脑、宇宙飞船等等尖端科技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超过了世界先进国家,
同其他国家比较起来,也只能是程度的差别,是水平的差别,谈不到什么特色。我姑且称这些东西为“硬
件”。硬件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特色可言。特色最容易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我姑且称之为“软件”,
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伦理、经营,管理等等都属于这个范畴。这些东西也是能够交流的,所谓
“固有”并不排除交流,这个道理属于常识范围。以上这些学问基本上都保留在我们所说的“国学”中,
其中有不少的东西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中华智慧的结晶,直到今日,不但对中国人发挥影响,
它的光辉也照到了国外去。最近听一位国家教委的领导说,他在新德里时亲耳听到印度总统引用中国
《管子》关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话。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Hot degree:
Difficulty:
quality:
Description: th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heat, the difficulty, the quality of automatic certification, the certification of the article will be involved in typing!

This paper typing ranking TOP20

登录后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