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知河》创作手记

Contributor:DoYouKnow Type:简体中文 Date time:2023-02-11 10:36:03 Favorite:4 Score:0
返回上页 Report
请选择举报理由:




Collection Modify the typo
【歌曲简介】
风最懂得劲草向往的方向。
天最知道河流奔向的地方。
总有些夜晚,忽然那么长,那么长。
时与光的河流上,梦与记忆悠悠流淌。
——向某个地方。
——是家,也是乡。
关于《天知河》
认为一定要大量“用典”,才有“文学性”的同学可以不用浪费时间读下去了。
想要了解我写词思路的同学可能会感兴趣,谈不上技术总结,
不过聊到了一些写作这首《天知河》时在某些具体环节如何斟酌处理表达方式的内容。
首先要说的是,我不知道其他作词者是怎样进行创作的。
仅就我本人来说,我在动笔写词时的状态,
是在一段时间内(1-2小时)保持注意力集中
(其实到底有多集中我也很难确定……因为我写作更多依靠的是感情冲动)
+情感持续流转运行,这个写作过程中不会做斟酌炼字,不会考虑意象典故
,只是调动原有的文学积累、审美经验和情感体验去写,写完再酌情考虑要不要改,怎么改。
所以每次需要写“创作手记”时我都有点苦手,
因为得回过头反复回忆“当时到底想什么了”……
直觉派选手很容易忘事,想不起来ToT
但我个人觉得,在文艺创作上,文字的“准确”其实也是一种相对定义,
毕竟终极目标是最大限度调动受众审美体验。
所以大家其实不需要很注意我本人提供的这些创作信息,
这只是一些给大家看着玩儿的花絮,其实我也很难准确描述出自己当时的创作状态。
毕竟,审美和情感都是很个人的东西,你看到什么样的《天知河》,那就是你的《天知河》。
如果能打动你,那才是我作为创作者的最大荣幸。
第一段整段都在化用千古第一思乡诗《静夜思》的意境和情感,这也是和今年参的另一首《先生》相照应的彩蛋。
《先生》中第一部分关于古代启蒙/教学的描述里,
也加入了《静夜思》“地上霜 遮了明月光/最令人 低头怅惘/是回不去的地方”
第二段开始,逐渐铺开视野和情感场域,尝试努力挖掘大众记忆中潜藏的情怀元素,为副歌酝酿氛围,铺垫情感。
“你有绿树红墙”
cue的是老歌《让我们荡起双桨》“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是在把情绪和画面从第一段切开,做一个比较容易联想的画面定点,定在祖国首都,再进行延展。
即使听众未能第一时间联想到《让我们荡起双桨》,
“绿树”“红墙”意象一出,也大概率会本能意识到这应该是指故宫,定点效果成立的可行性较高。
“草场白云白 吹到长城长”
前半句在接续“绿树红墙”的色彩对比,
后半句cue老歌《长城长》
“太阳照 长城长/长城雄风万古扬/你要问长城在哪里/就在咱老百姓的心坎上”,
同时也暗示引领了一下地域色彩上的“更北”“泛北”(东北、西北)联想,并且也能承接上句的首都意象。
“甜水出小巷 灶上老火汤”
作为地名的“甜水巷”其实有很多处,
现广东广州越秀区和山西长治潞州区均有甜水巷,
《东京梦华录》第三卷中也有提到北宋开封寺东门大街以北有三条甜水巷。
“老火汤”自然是人尽皆知的广式老火靓汤,基本可以看作“准南方”意象。
所以“甜水巷”具体是哪里,不重要。
用这个意象,第一为了照应下句“老火汤”,
第二,使用这两个相对“泛南”的象征性地名+菜名,
对应上面“绿树红墙”“草场白云白,长城长”的“泛北”概念,
而,这几个既带暗示性又不算太明确的地域方位性意象堆叠,
目的是想给听众营造出一种“南北西东大中国”的感觉,为后文的继续深入打个场子。
“再加三分时光 坐在门前慢慢尝”
结合前面三句,小视角下,主角尝的是汤,
是家乡味道;大视角下,尝的其实是铺开在整个大中国任何一个角落里共同的乡愁记忆,岁月时光。
副歌均用“人间烟火山河浩荡”领起,重复记忆点。
“清风过大江”这句和后文“花开遍山冈”,
其实有一个很有趣的由来……
那就是“清风拂山冈 明月照大江”这两句
(不知道出处的可以去搜一下^^你可能会笑出来)
但请大家一定注意,这不是用典,
只是我自己日常阅读积累转化为审美体验之后,
联想生发,用在此处,做出了两个新的句子。
但,自己心里极其清楚它的来处。写的时候也有反复组合试验过效果,最后才决定了现在的呈现方式。
而那条“大江”,你们都知道是哪一条,也并不仅仅是那一条。
它也是“水路弯弯连海浪”里我暗戳戳在cue的《浏阳河》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
也的确是“两岸千里稻花香”里的“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的祖国》)
但无论是哪一条江,哪一条河,它都是我们饮过的水,
都爱着我们,都是下文里的“你”,我们都记得,这江河山川,最好的模样。
“时代滔滔向前 温柔而勇往”
前半句的出处是成句“时代洪流滔滔向前”,
因为个人原因,这句话我接触得可能比别人更多些,
印象深刻,这里直接引用并做了一点处理。
省略“洪流”之后,有一点点的留白感,其实反而更切合文字中的“江河”母题,
并强化“时代”本身的动态存在感。
“留步我梦中的你 花开遍山冈”
这里的“你”就已经延伸了指代,大家也能感受到,
不仅是上文的“江河”意象,过渡到了暗示的“故乡”意象,只是还没挑明而已。
下一段一整段全是直笔白描,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增加情感驱动力+向“过年回家”概念小心翼翼靠近——对,
是小心翼翼地,因为过犹不及
。这首歌就发布时间和内容、氛围、情感而言,它的确有着“春节歌”“过年歌”的基因,
但制作组所有人的目标都是努力让它的内涵与外延更深更广,“年味”只是这首歌想要呈现的一部分。
当然,“大雪落夕阳”是在暗示泛化的“过年”意象,
不过也是我个人审美经验中非常深刻的部分——哪个东北孩子的记忆里除了黄桃罐头,
没有搓绵扯絮的“冒烟雪”呢?
而“午夜钟声十二响”和“一滴团圆的泪光”就更进一步,
几近挑明——但是,大家肯定已经发现了,关于“过年”的暗示和书写到此为止。
下两句的余味,留给留恋、怀忆、挂念,把“年味”融进其中,
做这种技术处理的目的,是扩大情感涟漪,希望能把“过年”“团圆”激发出的泪点,沏得更浓。
至于最后一段,目的已经只有一个:情感推到极致+扣题,
我用最后两句做了个call back,自己都感觉有点奢侈……
但因为本段第二句已经把该说的想说的都说到极致了
(大家应该意识到了,没错,今年我拿到的关于这首歌的命题就是“家乡”^^)
如果这首选了更雕琢更有设计感的写作手法,
我会选择把主题关键词藏起来(像大家听过的《不问天》的处理方式)
不过因为这首本身的创作目标就是尽量直白、自然、坦率、质朴、接地气,
努力在达到审美平衡的同时,尽可能贴近范畴更广的大众口味,
所以最后一段选择直接扣题,再用两句call back来完成整体构作,这样处理的话看起来比较有完整性。
“隔山隔海回头望 最远最近是家乡”这句是梦导最喜欢的,
我自己也很喜欢,看弹幕和评论反馈,貌似大家也都很喜欢。
感谢大家厚爱,但这十四个字非我之功,不敢贪天。
这是你们、我们、大家、许多人、所有人——彼此、相互、共同的情感。它本就写在所有人心里。
我们彼此浸染,相互呼唤,感动是基因里的感动,
共鸣是灵魂中的共鸣。我们一直在无言地品味和守护,也一直在沉静地滋养与传承。
这是我们所有人一起,从千百年前继承下来的最美、最伤感、最浪漫、最热烈情怀。
这十四个字萃自其中,是大家、是所有人和我一起写下的思乡之词。
最后四句戏腔尾声,是作曲依导演要求后加入旋律的。
这四句我真的写了很久(前面已经很久了……)
久到我交稿第一版的时候,这四句还空着……
对我来说,这四句的难度在于如何通过文字安排达到情感质感统一和谐。
因为上一段副歌结尾,整首歌的情绪其实已经彻彻底底释放,
情感指向已经肆无忌惮铺得极开。但这戏腔四句,在结构和唱法上都是“拉回来”的,相对更婉、柔、轻、沁。
所以这四句词在意境、情感上,也一定要稍稍拉回来,作轻质化处理才不影响整体效果。
而全词走的是朴质真率接地气路线,
这四句戏腔的文字如果雕琢了,做“雅”做“实”,阅读效果上就会显得拖沓多余。
虽然可能不会影响唱法,但词的整体效果会打折扣。
所以我的处理是,
文字意境的底色用了纳兰词“当时只道是寻常”,
文字内容上化用了戴畅的诗《你还在我身旁》——
其实我没读过这首诗,但我应该听过或看过这首诗改编的其他一些东西,
因为“瀑布的水逆流而上”这个意象我可真是印象太深刻了……
在写词写到这儿的时候,我索性去搜了一下这句话,然后找到了原诗。
所以不少同学很喜欢的那句“落叶又回到 枝头上”的处理方式就是来自这里,
只不过我把这个动态手法拿来处理“落叶归根”这个沉重得有点压抑的意象,视觉效果相对就轻盈了起来。
许多许多事,我们明知“当时只道是寻常”,
可是又何尝不梦想“落叶又回到 枝头上”……对我们来说,最珍贵的,不就是那份“寻常”?
而文字语感的轻质化处理是,尽量加入语气词(选了开口音“啊”)
将实字位置做衬字化处理。
这就完全依靠歌手的强大实力、极其敬业的创作态度和优秀的理解能力。
说说对这首词做足了功课,唱法上稍有不确定都会来仔仔细细交流。
这四句戏腔的举重若轻,浪漫唯美,归功于导演的神设计,归功于作曲的灵气书写,归功于说说的极度认真。
最后,赞美DDF老师,太神了,老师用精细生动的画面,
将“落叶又回到 枝头上”的意境潜移默化贯穿了整首歌,
行云流水,不着痕迹。点题句的画面配搭上,
用了“母亲——地球母亲”的视觉过渡,立意瞬间升华,这是我的文字远远达不到的高度。
整部视频里,无数细节,爱煞!我自己最爱的一个细节,是收尾戏腔画面里,地上的《静夜思》……
感谢全体staff,没有各位,没有《天知河》。
感谢被这首歌触动的所有人,没有你们,更不会有《天知河》。
“天知河”其实是我在2014年初自己原创的一个意象/词组/画面/情境……
风知草,天知河,是我8年来一直保留沿用的基础情感母题。
这次写这首词,确实有很大很大压力,曲子极其戳我萌点,真写起来,好像没花多久时间。
但是一开始,甚至为难到下不了笔,loop了一个来月总是有的。
然而也正因此,极其跃跃欲试。
我能不能打破自我桎梏,去写一首很接地气的词?
我能不能在主旋律框架下,准确有效地驾驭宏大叙事主题,达到审美、情感的平衡与突破?
我不知自己可不可以,但我会竭尽全力,
虽然捧出的未必是最“好”的,因为关于“好”的定义太多。
但我努力想要做到用最准确、最适合方式来书写配得上这首曲子的词。
于是连题目都用了我自己爱了8年的这句“天知河”
若风知草,若天知河,而你那样知道我。
每一个“你”都是“你”,每一个“我”也都是“我”。
天地之间,有你有我。
愿天涯咫尺,敬天地家国。
普通人的时时刻刻,支撑起人间辽阔烟火。
这就是我们最珍贵的“寻常”。
这就是我们灿烂温热的生活。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Hot degree:
Difficulty:
quality:
Description: th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heat, the difficulty, the quality of automatic certification, the certification of the article will be involved in typing!

This paper typing ranking TO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