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光棍的困境
近日,华北农村“一日婚”的报道引发关注。相关话题背后反映了华北农村的婚恋习俗和婚恋实践。
现在农村的单身男青年状况如何?为什么如此落后的习俗(配阴婚,入祖坟)还残存?
除了光棍外,还有哪些婚恋问题值得关注?腾讯新闻知识万象对话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王向阳。
这篇报道里提到的华北农村“一日婚”现象普遍吗?
从我以及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同仁多年来在全国各地农村调研观察来看,
当前阶段,各地“一日婚”现象并不多见,“配阴婚”也极少,但两者共同指向了同一群体:
由于家庭极端贫困或个人身心问题而沦为光棍的极少数所谓的”老光棍“。
这类“光棍”群体,在传统社会其实一直存在,在相亲介绍占主导的传统婚恋模式下,
家庭经济条件明显较差、个体身心明显有问题,往往处于本地婚姻市场绝对劣势地位。
打工经济兴起之前的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子都有1-2%的极少数贫弱家庭男性沦为光棍。
这是各地社会常见现象,古今中外大体相同。
为什么会出现“一日婚”?
从需求端看,这一为数不多的极少数“老光棍群体”(文中报道1000多人的村庄,仅有5例),
年龄多在六七十岁,深受当地地方性传统影响,多认为如果一直沦为光棍,死后便无法入祖坟,
到了地下无法与父母家人团聚。因此,他们对死后的地下世界有着丰富的想象。
这是当地传统社会遗留下来的婚俗观念,也是文中“一日婚”现象的价值基础。
为什么存在这一价值基础,就出现了当地的“一日婚”现象呢?关键在供给端。
当地出现了一个由职业媒婆、职业新娘和职业伴郎伴娘组成的市场化松散组织,
利用当地少数光棍群体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以此作为职业,获取收入。
一个光棍如此,两个光棍如此,经过一两年、三五年,逐渐形成了当地面向少数光棍群体的舆论话语和婚恋选择。
总之,这一现象属于面向极少数老光棍群体的,
既糊弄人、又糊弄鬼的市场行为,在各地并不多见,甚至极其罕见。
死后配阴婚是不是也是同样的逻辑?
改弦易辙易,移风易俗难。死后配阴婚,目前阶段各地农村其实也极少发生,遵循的是大体相当的行为逻辑。
之所以还会在极小部分传统村庄零星发生,主要在于当地人头脑中还残存的封建落后观念。
这一现象也启示我们:各地党委政府宣传部门和各类媒体,仍需要加大宣传,
使现代文明的婚恋观念深入人心、见之于行动,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彻底转变群众落后观念、拥抱现代美好生活。
总体而言,“一日婚”现象也好,“配阴婚”也罢,是出现在我国极少数地区村庄的、
面向极少数单身人群(及家庭)、利用落后观念谋利的民间市场行为,
占比极小,影响不大,社会各界正确看待即可,不宜过分关注。
农村单身群体现状如何?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单身?
从我的调研观察来看,除了一日婚中的老光棍,当前阶段30多岁没成家的农村剩男问题反而更加比较突出,
值得充分关注。这些单身男青年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由于个体择偶能力较差,如嘴巴笨、性格木讷,在现代婚恋市场中,不论是自由恋爱,
还是相亲介绍,不会讨女孩子欢心,大概率容易被剩下;
二是由于家庭支付能力较差,尤其是在本地婚姻市场占主导的地区,
家庭条件差,在婚姻市场竞争中处于绝对劣势,往往很难成功婚配;
三是个体择偶能力尚可、家庭条件也不差,但由于个体情感经营失败所致,
这类剩男多发生在自由恋爱占主导模式的农村地区。在自由恋爱婚恋模式下,父母难以介入,
所以常说“着急也没有用”,缺乏必要的婚恋危机救济机制。
传统社会的“老光棍”和现在单身男青年有什么不一样?
传统社会的光棍,目前大多在五六十、六七十岁,多由于家庭贫困和个体身心障碍导致。
在经济社会分化不大、农民家庭普遍贫困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同家庭条件大体相当,
因此当时的光棍数量其实很少,且多由于个体身心问题导致。
而目前日渐突出的农村光棍问题,首先共享同一个人口结构背景——适婚人口结构失衡。
这样的失衡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上世纪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加之传统农民家庭生男偏好,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男多女少;二是打工经济兴起以来,随着全国性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全国性婚姻市场随之出现,越是贫弱落后地区,本地适婚女性资源外流越发严重,
比如偏远山区农村,进一步加剧了当地适婚人口结构失衡。
在适婚人口结构失衡的背景下,在相亲介绍占主导的农村地区,比如豫南农村、陇东农村、
赣南农村,适婚人口结构越失衡,本地婚姻市场竞争越激烈,婚姻成本上涨越明显,
父母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越沉重。
个体择偶能力不强(女方看不上)和家庭条件较差(男方付不起)的中下层家庭大龄男性,
往往沦为光棍,甚至不少老实人打光棍。
在自由恋爱占主导的农村地区,比如广西农村、山西农村,当地婚恋模式向自由恋爱转型明显,
主要靠年轻人自己谈对象,在人口结构失衡的大背景下,
缺乏必要的婚配危机救济机制,往往容易出现大量集中分布的大龄未婚男性。
你刚刚提到的相亲介绍和自由恋爱两种情况具体表现是什么?
相亲介绍占主导的农村地区,父母可以介入子代婚姻,早婚、二婚或外地媳妇,
均构成当地农民家庭婚姻危机救济机制。代价是父母多操心,承受较高的婚姻支付成本和心理压力;
好处是子代大都可以婚配成功,光棍数量反而有限,且呈现零星分布状态。
最终剩下的,是极少数的极端贫困家庭中的问题男性。
自由恋爱占主导的农村地区,自由恋爱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子代比较有主见,
父代介入困难,大多依靠自身找对象。自己靠不住的时候,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家庭,
可以在本地婚姻市场上为子女安排相亲介绍,家庭条件一般的家庭,
子女多在外地婚姻市场上自己解决婚恋问题,而真正剩下的,多是当地问题男性或情感经营失败的男性,
且适婚人口结构越失衡,当地大龄未婚男性数量越多,分布越集中。
这种情况下,大龄未婚男性将成为当地典型的婚恋现象,但不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为什么呢?
在自由恋爱模式下,沦为男性剩余是自己恋爱失败的结果,
而且即使过了35岁,他仍然怀抱通过自由恋爱解决婚恋问题的希望。
总体而言,农村光棍现象,是一个在适婚人口结构失衡大背景下、
本地婚姻市场竞争挤出和自由恋爱失败的社会现象,外部因素很难有效干预,几乎无解。
而且这一现象,将伴随适婚人口结构失衡始终。
这一人群,也就是从上世纪计划生育严格执行的1986年前后出生开始,
持续存在于2000年前后出生的8090后,目前以90后、95前为突出人群。
除了光棍现象,农村婚恋市场还有哪些问题?
当前阶段,除了光棍现象,以彩礼为典型体现的高额婚姻成本问题更为突出,
亟待治理,但又很难治理。为什么呢?
适婚人口性别比失衡,近十年、尤其是近三五年越发突出,加之叠加年轻人城镇化,
婚姻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不断推高婚姻成本。而这一成本的承担者,主要是农村中年父母,
这个问题已成为他们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来源,甚至不少地方出现“中年负债”现象。
中年父母负债,往往需要外出务工赚钱
,留守在村的老年父母便无人照料,进一步恶化农村留守情况和老人养老生活质量。
此外,目前,婚姻驱动的城镇化是农村婚恋问题的必然产物。缺乏务工机会的城镇化,
进城买房多为了下一代接受教育,但代价却是整个农民家庭的充分动员、甚至透支,
必将严重恶化农民家庭抗风险能力。少数具备务工机会的城镇化,就业质量往往不高,
收入有限,年轻人在城市生活成本不低,且呈刚性增长状态,
往往对在农村生活的父母代际支持提出进一步要求,客观上形塑出农村父母支援城市子女的代际支持局面。
对城市而言,婚恋自主观念较强,单身社会接受度更大,
目前部分家庭父母和年轻子女似乎已接受了可以单身生活的婚恋选择。
但对深受儒家文化伦理浸染的绝大多数中国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而言,建立在婚姻基础上的家庭生活,
仍然是人生意义的重要载体和生活追求。至少对8090后而言,选择合适的结婚对象组建家庭,
仍然是其首要选择。尤其是对在农村生活的农民家庭而言,如果有子女30多岁仍然没有成家,
大概率遭受村庄广泛的舆论压力以及父母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催婚压力。
假设你身处现在的农村社会,面临婚恋问题,如何在婚恋市场中突围?
一是积极走出本地,到全国性劳动力市场和全国性婚恋市场上,既能实现个人发展和家庭积累,
同时又积极通过自由恋爱寻找合适结婚对象组建家庭。
关键是积极主动出击,改变“嘴巴笨”“性格木讷”的形象。
二是确实难以通过自身自由恋爱解决婚配问题的情况下,如果确实想组建家庭,
可以积极考虑通过介绍迎娶外地媳妇和二婚女性。从目前各地观察来看,外来媳妇和再婚市场,
是各地大龄未婚男性婚配危机的重要救济途径。
三是假如确实无法婚配,也要及时转变观念,一个人同样要活出自身人生价值和人生精彩,
正确看待家庭生活和社会现象。有家庭加持,当然会很幸福,但一个人,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现在农村的单身男青年状况如何?为什么如此落后的习俗(配阴婚,入祖坟)还残存?
除了光棍外,还有哪些婚恋问题值得关注?腾讯新闻知识万象对话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王向阳。
这篇报道里提到的华北农村“一日婚”现象普遍吗?
从我以及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同仁多年来在全国各地农村调研观察来看,
当前阶段,各地“一日婚”现象并不多见,“配阴婚”也极少,但两者共同指向了同一群体:
由于家庭极端贫困或个人身心问题而沦为光棍的极少数所谓的”老光棍“。
这类“光棍”群体,在传统社会其实一直存在,在相亲介绍占主导的传统婚恋模式下,
家庭经济条件明显较差、个体身心明显有问题,往往处于本地婚姻市场绝对劣势地位。
打工经济兴起之前的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子都有1-2%的极少数贫弱家庭男性沦为光棍。
这是各地社会常见现象,古今中外大体相同。
为什么会出现“一日婚”?
从需求端看,这一为数不多的极少数“老光棍群体”(文中报道1000多人的村庄,仅有5例),
年龄多在六七十岁,深受当地地方性传统影响,多认为如果一直沦为光棍,死后便无法入祖坟,
到了地下无法与父母家人团聚。因此,他们对死后的地下世界有着丰富的想象。
这是当地传统社会遗留下来的婚俗观念,也是文中“一日婚”现象的价值基础。
为什么存在这一价值基础,就出现了当地的“一日婚”现象呢?关键在供给端。
当地出现了一个由职业媒婆、职业新娘和职业伴郎伴娘组成的市场化松散组织,
利用当地少数光棍群体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以此作为职业,获取收入。
一个光棍如此,两个光棍如此,经过一两年、三五年,逐渐形成了当地面向少数光棍群体的舆论话语和婚恋选择。
总之,这一现象属于面向极少数老光棍群体的,
既糊弄人、又糊弄鬼的市场行为,在各地并不多见,甚至极其罕见。
死后配阴婚是不是也是同样的逻辑?
改弦易辙易,移风易俗难。死后配阴婚,目前阶段各地农村其实也极少发生,遵循的是大体相当的行为逻辑。
之所以还会在极小部分传统村庄零星发生,主要在于当地人头脑中还残存的封建落后观念。
这一现象也启示我们:各地党委政府宣传部门和各类媒体,仍需要加大宣传,
使现代文明的婚恋观念深入人心、见之于行动,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彻底转变群众落后观念、拥抱现代美好生活。
总体而言,“一日婚”现象也好,“配阴婚”也罢,是出现在我国极少数地区村庄的、
面向极少数单身人群(及家庭)、利用落后观念谋利的民间市场行为,
占比极小,影响不大,社会各界正确看待即可,不宜过分关注。
农村单身群体现状如何?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单身?
从我的调研观察来看,除了一日婚中的老光棍,当前阶段30多岁没成家的农村剩男问题反而更加比较突出,
值得充分关注。这些单身男青年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由于个体择偶能力较差,如嘴巴笨、性格木讷,在现代婚恋市场中,不论是自由恋爱,
还是相亲介绍,不会讨女孩子欢心,大概率容易被剩下;
二是由于家庭支付能力较差,尤其是在本地婚姻市场占主导的地区,
家庭条件差,在婚姻市场竞争中处于绝对劣势,往往很难成功婚配;
三是个体择偶能力尚可、家庭条件也不差,但由于个体情感经营失败所致,
这类剩男多发生在自由恋爱占主导模式的农村地区。在自由恋爱婚恋模式下,父母难以介入,
所以常说“着急也没有用”,缺乏必要的婚恋危机救济机制。
传统社会的“老光棍”和现在单身男青年有什么不一样?
传统社会的光棍,目前大多在五六十、六七十岁,多由于家庭贫困和个体身心障碍导致。
在经济社会分化不大、农民家庭普遍贫困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同家庭条件大体相当,
因此当时的光棍数量其实很少,且多由于个体身心问题导致。
而目前日渐突出的农村光棍问题,首先共享同一个人口结构背景——适婚人口结构失衡。
这样的失衡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上世纪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加之传统农民家庭生男偏好,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男多女少;二是打工经济兴起以来,随着全国性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全国性婚姻市场随之出现,越是贫弱落后地区,本地适婚女性资源外流越发严重,
比如偏远山区农村,进一步加剧了当地适婚人口结构失衡。
在适婚人口结构失衡的背景下,在相亲介绍占主导的农村地区,比如豫南农村、陇东农村、
赣南农村,适婚人口结构越失衡,本地婚姻市场竞争越激烈,婚姻成本上涨越明显,
父母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越沉重。
个体择偶能力不强(女方看不上)和家庭条件较差(男方付不起)的中下层家庭大龄男性,
往往沦为光棍,甚至不少老实人打光棍。
在自由恋爱占主导的农村地区,比如广西农村、山西农村,当地婚恋模式向自由恋爱转型明显,
主要靠年轻人自己谈对象,在人口结构失衡的大背景下,
缺乏必要的婚配危机救济机制,往往容易出现大量集中分布的大龄未婚男性。
你刚刚提到的相亲介绍和自由恋爱两种情况具体表现是什么?
相亲介绍占主导的农村地区,父母可以介入子代婚姻,早婚、二婚或外地媳妇,
均构成当地农民家庭婚姻危机救济机制。代价是父母多操心,承受较高的婚姻支付成本和心理压力;
好处是子代大都可以婚配成功,光棍数量反而有限,且呈现零星分布状态。
最终剩下的,是极少数的极端贫困家庭中的问题男性。
自由恋爱占主导的农村地区,自由恋爱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子代比较有主见,
父代介入困难,大多依靠自身找对象。自己靠不住的时候,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家庭,
可以在本地婚姻市场上为子女安排相亲介绍,家庭条件一般的家庭,
子女多在外地婚姻市场上自己解决婚恋问题,而真正剩下的,多是当地问题男性或情感经营失败的男性,
且适婚人口结构越失衡,当地大龄未婚男性数量越多,分布越集中。
这种情况下,大龄未婚男性将成为当地典型的婚恋现象,但不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为什么呢?
在自由恋爱模式下,沦为男性剩余是自己恋爱失败的结果,
而且即使过了35岁,他仍然怀抱通过自由恋爱解决婚恋问题的希望。
总体而言,农村光棍现象,是一个在适婚人口结构失衡大背景下、
本地婚姻市场竞争挤出和自由恋爱失败的社会现象,外部因素很难有效干预,几乎无解。
而且这一现象,将伴随适婚人口结构失衡始终。
这一人群,也就是从上世纪计划生育严格执行的1986年前后出生开始,
持续存在于2000年前后出生的8090后,目前以90后、95前为突出人群。
除了光棍现象,农村婚恋市场还有哪些问题?
当前阶段,除了光棍现象,以彩礼为典型体现的高额婚姻成本问题更为突出,
亟待治理,但又很难治理。为什么呢?
适婚人口性别比失衡,近十年、尤其是近三五年越发突出,加之叠加年轻人城镇化,
婚姻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不断推高婚姻成本。而这一成本的承担者,主要是农村中年父母,
这个问题已成为他们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来源,甚至不少地方出现“中年负债”现象。
中年父母负债,往往需要外出务工赚钱
,留守在村的老年父母便无人照料,进一步恶化农村留守情况和老人养老生活质量。
此外,目前,婚姻驱动的城镇化是农村婚恋问题的必然产物。缺乏务工机会的城镇化,
进城买房多为了下一代接受教育,但代价却是整个农民家庭的充分动员、甚至透支,
必将严重恶化农民家庭抗风险能力。少数具备务工机会的城镇化,就业质量往往不高,
收入有限,年轻人在城市生活成本不低,且呈刚性增长状态,
往往对在农村生活的父母代际支持提出进一步要求,客观上形塑出农村父母支援城市子女的代际支持局面。
对城市而言,婚恋自主观念较强,单身社会接受度更大,
目前部分家庭父母和年轻子女似乎已接受了可以单身生活的婚恋选择。
但对深受儒家文化伦理浸染的绝大多数中国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而言,建立在婚姻基础上的家庭生活,
仍然是人生意义的重要载体和生活追求。至少对8090后而言,选择合适的结婚对象组建家庭,
仍然是其首要选择。尤其是对在农村生活的农民家庭而言,如果有子女30多岁仍然没有成家,
大概率遭受村庄广泛的舆论压力以及父母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催婚压力。
假设你身处现在的农村社会,面临婚恋问题,如何在婚恋市场中突围?
一是积极走出本地,到全国性劳动力市场和全国性婚恋市场上,既能实现个人发展和家庭积累,
同时又积极通过自由恋爱寻找合适结婚对象组建家庭。
关键是积极主动出击,改变“嘴巴笨”“性格木讷”的形象。
二是确实难以通过自身自由恋爱解决婚配问题的情况下,如果确实想组建家庭,
可以积极考虑通过介绍迎娶外地媳妇和二婚女性。从目前各地观察来看,外来媳妇和再婚市场,
是各地大龄未婚男性婚配危机的重要救济途径。
三是假如确实无法婚配,也要及时转变观念,一个人同样要活出自身人生价值和人生精彩,
正确看待家庭生活和社会现象。有家庭加持,当然会很幸福,但一个人,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Last one:失控——井迪
Next one:别让世界打败了你的节奏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Hot degree:★☆☆☆☆
Difficulty:★★☆☆☆
quality:★★☆☆☆
Description: th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heat, the difficulty, the quality of automatic certification, the certification of the article will be involved in typing!
This paper typing ranking TOP20
登录后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