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后的作品还能保留原味吗?

Contributor:🦩🦩小鹤音形养老中 Type:简体中文 Date time:2024-01-23 10:01:39 Favorite:19 Score:2
返回上页 Report
请选择举报理由:




Collection Modify the typo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已经有了很多研究。藤井省三在《村上春树在中国的翻译表达》
这本书中考察了林少华与民族主义的关系。林少华本人是比较爱国的,
同时认为中华文化相较于日本有一定的优越性。并且值得注意的是,
林少华从事日本文学的翻译硬要说的话并非是他本人的愿望。他本人是被分配去学日语的。藤井认为,
林少华通过将村上的日文“审美化”地翻译为中文,来解除自己“被迫”翻译的不满。(注)注:
藤井还认为林少华真正的愿望恐怕是用“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中文来写散文。不得不说,此论过于诛心,
不可尽信。林少华也很清楚自己是对村上做了一种加工,他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过:说到美化,
中文是世界上最富有装饰美的语言,而且我一直在比较中日的古典诗词,所以总是想多用一点修饰……
日本文学就像日本料理一样,很清淡,以清淡为美,问题是翻译也同样清淡的话,中国人未必会觉得美……
我为了缩短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审美距离,在可以被允许的范围内,多加了一点盐。至于林少华是怎么加盐的,在《
挪威的森林》中玲子弹钢琴的一段,林少华将(故意慢慢弹)
翻译为“刻意求工,或悠扬婉转”,将(伤感的)翻译为“愁肠百结”。
不需要多少文学修养,都可以看出来这是典型的再创作。村上春树本身的语言是很口语化的,
而林少华将其“审美化”了。而研究比较文学的孙军悦在自己的论文里说:在文脉的层面,
林少华舍弃文本本身的历史、社会性语境,而用了更多的笔墨强调了感情和美的氛围,制造出来一种新的文脉。
在文体方面,林少华多用典故、对句等修辞手法,将人物感情放大的同时,
反而让本来更加具体的故事收敛为一种类型化的叙事。不得不说,读了这样翻译的读者,
不会对现实的日本有任何新的洞见和认识。这个指责就有点厉害了,
直接说林少华搞了一种类似“东方主义”的东西,通过自己的翻译将日本“刻板印象”化。
孙军悦认为林少华对于村上春树的改写和抗日神剧等国家“感情动员机器”的叙述上有一定的共同点。
他最后甚至得出了“《挪威的森林》在中国的爆红和现实的日本没有任何关系”的结论。
孙歌指出“二战后中国人对日本的感觉,正在由怨恨转向无知,在这个过程中,
基于无知的仇恨和基于无知的赞扬,表里一体,奠定了中国对日本的感情基调”这简直就是对
一些文艺青年对于日本印象/感情的一种总结。知乎,关注日本的人很多,
了解日本的人很少。回到林少华这里,在《
岩波讲座文学8》中,林少华说“翻译的时候为了传递‘美的感动’,
所以比起字面上的正确倒应该更注重让读者体会到‘原作的风味’”。可以看出,
林少华是有自己的翻译论和野心的。林少华赴日之前国内曾经有这么一个问卷调查,
是对116个外语系看过村上春树作品的学生做的,问你为什么喜欢村上春树作品,
排名第二的就是“翻译很好”。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Hot degree:
Difficulty:
quality:
Certification article
Description: th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heat, the difficulty, the quality of automatic certification, the certification of the article will be involved in typing!

This paper typing ranking TO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