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真正长大,从父母的3次放手开始

Contributor:慕雪3214 Type:简体中文 Date time:2024-03-04 14:31:53 Favorite:34 Score:0
返回上页 Report
请选择举报理由:




Collection Modify the typo
临近开学,很多咨询室陆陆续续来了不少儿童青少年的咨询案例。
了解之下才发现——
很多孩子身心出问题,不是因为父母不管孩子;
而是因为父母太想管孩子,太希望孩子变好了。
有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脱轨,几乎天天看着孩子,操心孩子的大小事务。 但越是这样,孩子反而越容易出问题。
因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不是父母管出来的,而是成长出来的。
这个过程,需要父母迈过3道坎。
当然这里所说的“坎”,不是指披荆斩棘、过关斩将;
相反,它需要父母卸下盔甲、放下执念,轻装上阵。
具体是哪3道坎呢?请看今天的文章。
01放下共生
所谓共生,就是父母与孩子像藤条一样缠绕在一起,缺乏清晰的边界。
苏女士是一名全职家庭主妇,她将两个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
就拿日常吃喝拉撒这些事来说——
小女儿4岁多,每次吃饭她都一口一口喂;
大女儿5岁多,每次上厕所她都全程辅助。
两个女儿都是正常孩子,没有生理或心智的缺陷。
“为什么不让她们自己来呢?”我问苏女士。
“她们自己做不来,吃饭慢,屁股擦不干净。”她回答。
其实在大女儿刚上幼儿园时,老师就注意到了她过度依赖大人照顾的问题。
一次家长会,老师提醒苏女士,她的女儿缺少如厕训练,习惯性尿裤子。
当时苏女士充满羞愧,认为老师在批评她不是一个好妈妈,不会教育孩子。
为了回避羞愧,她跟老师辩论,指责老师没有尽力照顾好她的孩子。
最后老师只能应苏女士要求,特殊照顾她女儿的如厕。
结果2年多过去,女儿依然没学会独立上厕所。
很多父母在育儿中,可能都会存在跟苏女士类似的共生心理:
无法区分自己的事和孩子的事,
大事小事替孩子包办,替孩子承担责任。
当然它不一定体现在孩子的吃喝拉撒上,也可能体验在其它方面,比如学习就业等。
结果就是孩子过度依赖父母的帮扶,小到饮食起居,大到择业择偶,无法真正独立。
放下共生,是父母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第一道坎」。
一般来说,婴儿在六个月以前,极度虚弱无助,吃喝拉撒睡玩等基本需要都有待妈妈满足,他们必须跟妈妈
共生在
一起,这属于「正常共生」。
过了这个阶段,孩子会逐渐发展出自主的意志和行动——
比如他们的身体会开始挣脱大人的怀抱,向外去攀爬探索、抓取物品等。
当孩子对一件事物发出自主意志的时候,就是他尝试脱离共生走向独立的时候。
这时大人要做的,不是立刻将孩子抱回怀里,而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辅助孩子去探索,去爬行,去学会站立起
身……
在磕磕碰碰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发展出独立行走的能力。
同理,在孩子学习吃饭、进行如厕训练时,也是一样的。
当孩子发出想自己动手的意志时,比如推开父母尝试帮扶的手,嚷着要自己来做的时候,就是大人放手的最佳时机

身为父母,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一点点将自己的事情做好,但不能越俎代庖去替他承担责任。
当然这个过程,可能会存在像苏女士所担忧的,孩子会吃得慢,屁股擦不干净,事后还可能还要大人花费时间精力
收拾残局。
但这只是暂时的。
孩子会在一次次尝试中获得历练,在一次次历练中学会将事情做好。
02放下控制
控制,是指父母严格地管控孩子,要求孩子的日常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
我的邻居李阿姨,是一名初中教师。
面对女儿妮妮,她严格要求,追求纪律、规范和工整。
小到吃饭睡觉,大到学习交友,都要求女儿按照她的规定来,一旦违反,就会给予惩罚。
比如,她规定女儿买零食只能买面包、水果等健康食品。
有一回,妮妮买了一包辣条,被她发现了。
结果她不仅没收了辣条,还没收了女儿的所有零花钱。
忌惮于妈妈的权威,女儿学会了「听话」。
后来,妮妮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离开了妈妈的全方位监控,突然就失控了:
她用妈妈给的生活费,买了一箱又一箱的垃圾食品,当正餐来吃。
结果吃出了急性肠胃炎,被送去了医院。
当李阿姨再次用小时候的方式惩罚女儿时,却不管用了。
因为女儿会反过来威胁她:“你不给零花钱,我就退学!”
李阿姨想不明白: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乖女儿”,怎么突然就变样了。
很多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可能都会面临跟李阿姨一样的困境:
孩子小时候很乖很听话,突然有一天就叛逆了,处处跟父母对着干。
透过心理学角度看,它其实不难理解——
很多时候,孩子的突然失控,正是源于父母前期的「过度控制」。
养育孩子,我们希望一切井然有序,不要出现意外。
于是我们常常有意无意地控制孩子,要求他们按照我们期待的方式成长。
就像李阿姨,她希望孩子身体健康,禁止女儿吃垃圾食品。
她的出发点是好的。
不幸的是,生活本身不是严丝合缝的,失控无处不在。
事实上,在孩子的成长中,当他想真实做自己时,失控就产生了。
通过严厉禁止,可以暂时限制孩子的行为,却无法扼杀孩子想做某事的欲望。
相反,越是禁止,孩子被压抑的愿望就越强烈,想做某事的欲望也就越强烈。
一旦脱离了掌控,孩子就很容易陷入失控。
这个时候,学会放下控制,是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的「第二道坎」。
当然它不是指对孩子听之任之,不管不顾;
而是指家长保留必要的家庭管理的权力,同时把一部分选择权归还给孩子。
比如我们可以规定每周给孩子多少零花钱,至于怎么花,由孩子自己决定。
如果孩子喜欢吃薯片——
我们不能剥夺他吃薯片的权利,但我们可以将数量规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你可以每周吃一包薯片,至于怎么吃,什么时候吃,你说了算。”
放下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孩子,但又不过度纵容孩子,
如此一来,孩子才能在愉悦中适应规则,在规则中形成自律。
03放下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指事事追求完美,不容许出现一丝瑕疵和失误。
张女士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她习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
养育孩子,她同样如此,希望孩子能够事事做到最好。
每当孩子做一件事,不管做得多好,张女士的“火眼金睛”总能扫到不足,进行批评。
有一回,儿子参加学校书法比赛得了一等奖,他兴高采烈地把奖状拿回家里。
但张女士却从班级群公开的照片里,发现一个问题:有几处标点符号,写得不够工整。
她立即指出儿子的问题,对其进行批评指正,告诫儿子“细节决定成败”。
霎时间,儿子的心境由高涨跌到了谷底,由自豪转成了挫败。
在妈妈的严格要求下,儿子后来逐渐衍生出了强迫性习惯:
每写一个字,都要反复拭擦、反复修改,直到写到工整为止;
每做一件事,都要反复斟酌、反复检查,直到做到完美为止。
这样一种习惯,确实能让他在小学期间的多次考试、比赛中脱颖而出,拿下第一。
然而到了初中,儿子开始对学习感到吃力,成绩下滑。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
为了追求完美,他每次考试都会在某一道题上停留很久,确保做出了完美解答,才移步到下一道题。
结果导致:时间到了,题目却没做完。
儿子心里也清楚自己的时间分配不合理,但他就是忍不住这样做,怎么也改不了。
后来到了高中,学习量剧增,他更是跟不上步伐,成绩一落千丈。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父母都会像张女士一样抱有完美主义的梦想:
希望事事做到最好,不要出现一丝纰漏。
但我们却很少意识到,这样的情结会让我们无法与现实达成同步,其代价也许是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因为现实中,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没有一个事物是不存在漏洞的。
当父母严苛地要求孩子事事做到完美时,就等同于给孩子下达一个永远无法达成的目标。
在一次次负面反馈中,孩子不断经历挫败体验,便会对自己产生怀疑。
就像张女士,她不能忍受儿子一丝一毫的纰漏;
代价就是,儿子由此形成强迫性习惯,耽误了学习效率。
放下完美主义,接纳真实且不完美的孩子——
这是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的第三道坎。
认识真实的世界,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包容孩子偶尔的失误,就等于告诉孩子:
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把一件事情做到60分,也是足够好的;
接受孩子成长的试错,就等于告诉孩子:
去勇敢地探索生命吧,不要在意结果怎样,体验就是成长。
如此一来,孩子才能放下自恋的羁绊,从容地遵循自己的节奏,勇敢地去探索世界。
养育一个孩子,是一场漫长的旅程;
养好一个孩子,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我们可以给予孩子生命,却无法决定他们的命运。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必用力过猛,事事全情投入。
放下共生,将自己与孩子区分开来;
放下控制,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
放下完美主义,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当然这个过程,我们可能会经历一些挑战,不得不面对孩子不听话、做错事的时刻。
但只要我们愿意,孩子就能以各种方式带给我们惊喜——
他们会摆脱我们共生的束缚,勇敢探索未知的领域,并超越我们成长为他理想的样子。
这将是多么可贵的事情!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Hot degree:
Difficulty:
quality:
Description: th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heat, the difficulty, the quality of automatic certification, the certification of the article will be involved in typing!

This paper typing ranking TOP20

登录后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