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内耗自己,不如适度“发疯”

Contributor:守望与蜕变 Type:简体中文 Date time:2024-04-20 11:07:52 Favorite:47 Score:0
返回上页 Report
请选择举报理由:




Collection Modify the typo
“拒绝精神内耗,有事直接发疯。与其委屈自己,不如为难别人。”不知从何时,
年轻人中开始流行晒出自己的“发疯文学”:
“我会用期末成绩证明,我这个学期玩的有多开心”
“为什么不回我消息 ?回好别人了吗? 轮也该轮到我了吧?”
“你说得很有道理,但我不想听,请你放下助人情节,不然你长结节。”
“你嘴巴一张一合嘚啵嘚啵几句,把我本来就脆弱不堪的心理防线捅了个巨洞,你好狠的心呐,好狠的心啊!
”……
“发疯文学”并不是一种文学形式,而是部分当代年轻人在与他人交流时,剥去小心翼翼的外壳,
主动选择用“狂放”的表达、“抽象”的表情包进行纯粹的情绪表达,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共鸣与支持,
进而获得情绪的释放。
“发疯文学”似乎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图片
“发疯文学”能成为精神内耗的解药吗?
这是一种调节情绪的有效方式。年轻人在使用“发疯文学”时,并没有沉溺于悲观的负面情绪宣泄,
而是把泪眼愁肠用嬉笑怒骂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达到自我心理的调节。
这是一种人际沟通的情绪策略。正如在催发货情况下的“发疯文学”。
“明天!又是明天!我这一辈子永远到不了的明天!”看似自贬悲观,但其实,
一来以幽默的形式表达了内在情绪,二来在事实上达到了催促商家发货的现实目标,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情绪策略。
这是一种潜在的心理防御机制。幽默,是“发疯文学”的内核。
“伤心”被比喻成“我的心像在大润发杀了十年鱼一样冰冷”;心酸和悲伤被书写为“眼泪如黄果树瀑布般飞流直
下,打湿了我的拖鞋,脚丫子都变得酸涩。”
幽默可以节省情感能量,帮助年轻人重新看待当前的负面事件,打开认知评价的另一种视角。从这点上来看,
“发疯”文学也许是年轻人用行动去反抗焦虑和压抑,并从中得到些许对生活的掌控感。
图片
“发疯文学”的走红,其实是年轻人不再内耗自己,开始拿回话语权的方式,也可以看作是对单一的表达标准、
统一的人生模板的反抗,本质仍然是年轻一代对情绪表达、情感交流的强烈需求。
“发疯文学”让年轻人把不敢发泄的不满,压抑心底的苦楚,借着半真半假的“发疯”全都倾泻而出。
现实中,经常有人教育年轻人要情绪稳定,却没人同他们说,
情绪稳定的背后或许需要承受一些委屈甚至是做出一定的自我牺牲,也少有人告知该如何释放和对抗那些无助、
失落的情绪。
真正的情绪稳定,并不是通过压抑情绪得来。换个角度来看,“发疯”何尝不是促成情绪稳定的方式。
像余华老师说的那样:“发疯”,只是负面情绪不受自我控制的放大,不要觉得好像已经走投无路,
其实你可能只是情绪走入死胡同,而不是人生。
所以,下次当你再看到还有什么看似奇怪的“文学”,不必质疑这届年轻人怎么这么离谱,
也不要觉得这届年轻人为何如此有个性,这就是他们。
适度“发疯”,也能不失体面人生。不妨多一分理解和包容,让年轻人有更多机会去表达自我。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