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战15_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

Contributor: Type:简体中文 Date time:2023-08-03 15:54:12 Favorite:46 Score:7.6
返回上页 Report
请选择举报理由:




Collection Modify the typo
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
上面说过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中心点在于一个进攻;外线是说的进攻的范围,速决是说的进攻的
时间,所以叫它做“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这是实行持久战的最好的方针,也即是所谓运动战的方针。但是这个
方针实行起来,离不了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我们现在就来研究这三个问题。
前面已说过了自觉的能动性,为什么又说主动性呢?自觉的能动性,说的是自觉的活动和努力,是人之所以区别于
物的特点,这种人的特点,特别强烈地表现于战争中,这些是前面说过了的。这里说的主动性,说的是军队行动的
自由权,是用以区于被迫处于不自由状态的。行动自由是军队的命脉,失了这种自由,军队就接近于被打败或被消
灭。一个士兵被缴械,是这个士兵失去了行动自由被迫处于被动地位的结果。一个军队的战败,也是一样。为些缘
故,战争的双方,都力争主动,力避被动。我们提出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以及为了实现这种进攻战的灵活性、
计划性,可以说都是为了争取主动权,以便逼敌处于被动地位,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之目的。但主动或被动是和
战争力量的优势或劣势分不开的。因而也是主观指导的正确或错误分不开的。此外,也还有利用敌人的错觉和不意
来争取自己主动和逼处于被动的情形。下面就来分析这几点。
主动是和战争力量的优势不能分离的,而被动则和战争力量的劣势分不开。战争力量的优势或劣势,是主动或被动
的客观基础。战略的主动地位,自然以战略的进攻战为较能掌握和发挥,然而贯彻始终和普及各地的主动地位,即
约对的主动权,只有以绝对优势对绝对劣势才有可能。一个身体壮健者和一个重病患者角斗,前者便有绝对的主动
权。如果日本没有许多不可克服的矛盾,例如它能一下出几百万至一千万大兵,财源比现在多过几倍,又没有民众
和外国的敌对,又不实行野蛮政策招致中国人民的拚死反抗,那它便能保持一种约对的优势,它便有一种贯彻始终
和普及各地的绝对的主动权。但在历史上,这类绝对优势的事情,在战争和战役的结局是存在的,战争和战役的开
头则少见。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屈服的前夜,这时协约国变成了约对优势,德国则为成了绝对劣势,结
果德国失败,协约国获胜,这是战争结局存在着绝对的优势和劣势之例。又如台儿庄胜利的前夜,这时当地孤立的
日军经过苦战之后,已处于绝对的劣势,我军则造成了绝对的优势,结果敌败我胜,这是战役结局存在着绝对的优
势和劣势之例。战争或战役也有以相对的优劣或平衡状态而结局的,那时,在战争则出现妥协,在战役则出现对峙
。但一般是以绝对的优劣而分胜负居多数。所有这些,都是战争或战役的结局,而非战争或战役的开头。中日战争
的最后结局,可以预断,日本将以绝对劣势而失败,中国将以绝对优势而获胜;但是在目前,则双方的优劣都不是
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日本因其具有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占了优势,因而造成了它的主动权的基础。但
是因为它的军力等等数量不多,又有其他许多不利因素,它的优势便为它自己的矛盾所减杀。及到中国,又碰到了
中国的地大、人多、兵多和坚强的民族抗战,它的优势再为之减杀。于是在总的方面,它的地位就变成一种相对的
优势,因而其主动权的发挥和维持就受了限制,也成了相对的东西。中国方面,虽然有力量的强度上是劣势,因些
造成了战略上的某种被动的姿态,但是在地理、人口和兵员的数量上,并且又在人民和军队和敌忾心和士气上,却
处于优势,这种优势再加上其他的有利因素,便减杀了自己军力、经济力等的劣势的程度,使之变为战略上的相对
劣势。因而也减少了被动的程度,仅处战略上的相对的被动地位。然而被动总是不利的,必须力求脱离它。军事上
的办法,就是坚决地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和发动敌后的游击战争,在战役的运动战和游击战中取得许多局部的
压倒敌人的优势和主动地位。通过这样许多战役和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就能逐渐地造成战略的优势和战略的
主动地位,战略的劣势和被动地位就能脱出了。这就是主动和被动之间、优势和劣势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此也就可以明白主动或被动和主观指导之间的关系。如上所述,我之相对的战略劣势和战略被动地位,是能够脱
出的,方法就是人工地造成我们许多的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去剥夺敌人的许多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把
他抛入劣势和被动。把这些局部的东西集合起来,就成了我们的战略优势和战略主动,敌人的战略劣势和战略被动
。这样的转变,依靠主观上的正确指导。为什么呢?我要优势和主动,敌人也要这个,从这点上看,战争就是两军
指挥员以军力财力等项物质基础作地盘,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竞赛结果,有胜有败,除了客观物质
条件的比较外,胜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正确,败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错误。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
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
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错误由于对彼己的无知,战争的特性也使人们在许多的场合无
法全知彼己,因此产生了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的不确实性,产生了错误和失败。然而不管怎样的战争情况和战争行
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可能的。先之以各种侦察手段,继这以指挥员的聪明的推论和判断,减少错误,实现
一般的正确提导,是做得到的。我们有了这个“一般地正确的指导”做武器,就能多打胜仗,就能变劣势为优势,
就能变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这是主动或被动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之间的关系。
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观于强大之军的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历史事实而
益信。中外历史上这类事情是多得很的。中国如晋楚城濮之战,楚汉成皋之战,韩信破赵之战,新汉昆明之战,袁
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外国如拿破化的多数战役,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内
战,都是以少击从,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
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在原占优势和主动这敌则反是;由于其主观错误和
内部矛盾,可以将其很好的或较好的优势和主动地位,完全丧失,化为败军之将,亡国之君。由此可知,战争力量
的优劣本身,固然是决定主动和被动的客观基础,但还不是主动或被动的现实事物,必待经过斗争,经过主观能力
的竞赛,方才出现事实上的主动或被动。在斗争中,由于主观指导的正确或错误,可以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
动;也可以化优势为劣势,化主动为被。一切统治王朝打不赢革命军,可见单是某种优势还没有确定主动地位,更
没有确定最后胜利。主动和胜利,是可以根据真实的情况,经过主观能力的活跃,取得一定的条件,而由劣势和被
动者从优势和主动者手里夺取过来的。
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因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
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错觉是什么呢?“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之一例。“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
觉之一法。在优越的民众条件具备,足以封锁消息时,采用各种欺骗敌人的方法,常能有效地陷敌于判断错误和行
动错误的苦境,因而丧失其优势和主动。“兵不厌诈”,就是指的这件事情。什么是不意?就是无准备。优势而无
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懂得这一点,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
。我们说运动之敌好打,就是因为敌在不意即无准备中。这两件事——造成敌人的错觉和出以不意的攻击,即是以
战争的不确实性给予敌人,而给自己以尽可能大的确实性,用以争取我之优势笔主动,争取我之胜利。要做到这些
,先决条件是优越的民众组织。因此,发动所有的一切反对人的老百姓,一律武装起来,对敌进行广泛的袭击,同
时即用以封锁消息,掩护我军,使敌无从知道我军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去攻击他,造成他的错觉和不意的客观基
础,是非常之重要的。过去土地革命战争时代的中国红军,以弱小的军力而常打胜杖,得力于组织起来和武装起来
了的民众是非常之大的。民族战争照规矩应比土地革命战争更能获得广大民从的援助;可是因为历史的错误,民众
是散的,不但仓卒难为我用,且时为敌人所利用。只有坚决地广泛地发动全体的民众,方能在战争的一切需要上给
以无穷无心的供给。在这个给敌以错觉和给敌以不意以便战而胜之的战争方法上,也就是一定能起大的作用。我们
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我们要把敌人的眼睛和耳朵尽可能地封住,使他们变成瞎子和聋子,要
把他们的指挥员的心尽可能地弄得混乱些,使他们变成疯子,用以争取自己的胜利。所有这些,也都是主动或被动
和主观指导之间的相互关系。战胜日本是少不了这种主观指导的。
大抵日本在其进攻阶段中,因其军力之强和利用我之主观上的历史错误和现时错误,它是一般地处于主动地位的。
但是这种主动,已随其本身带着许多不利因素及其在战争中也犯了些主观错误(详论见后),与乎我方具备着许多
有利因素,而开始了部分的减弱。敌之在台儿庄失败和山西困处,就是显证。我在敌后游击战争的广大发展,则使
其占领地的守军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虽则敌人此时还在其主动的战略进攻中,但他的主动将随其战略进攻的停止而
结束。敌之兵力不足,没有可能作无限制的进攻,这是的不能继续保持主动地位的第一个根源。我之战役的进攻战
,在敌后的游击战争及其他条件,这是他不能不停止进攻于一定限度和不能继续保持主动地位的第二个根源。苏联
的存在及其他国际变化,是第三个根源。由此可见,敌人的主动地位是有限制的,也是能够破坏的。中国如能在作
战方法上坚持主力军的战和战斗的进攻战,猛烈地发展敌后的游击战争,并从政治上大大地发动民众,我之战略主
动地位便能逐渐树立起来。
现在来说灵活性。灵活性是什么呢?就是具体地实现主动性于作战中的东西,就是灵活地使用兵力。灵活地使用兵
力这件事,是战争指挥的中心任务,也是最不容易做好的。战争的事业,除了组织和教育军队,组织和教育人民等
项之外,就是使用军队于战斗,而一切都是为了战斗的胜利。组织军队等等固然困难,但使用军队则更加困难,特
别是在以弱敌强的情况之中。做这件事需要极大的主观能力,而需克服战争特性中的纷乱、黑暗和不确实性,而从
其中找出条理、光明和确实性来,方能实现指挥上的灵活性。
抗日战争战场作战的基本方针,是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执行这个方针,有兵力的分散和集中、分进和合击、攻击
和防御、突击和钳制、包围和迂回、前进和后退种种的战术或方法。懂得这些战术是容易的,灵活地使用和变换这
些战术,就不容易了。这里有时机、地点、部队三个关节。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不得于部队之情况,都将不能取
胜。例如进攻某一运动中之敌,打早了,暴露了自己,给了敌人以预访条件;打迟了,敌已集中驻止,变为啃硬骨
头。这就是时机问题。突击点选在左翼,恰当敌之弱点,容易取胜。选在右翼,碰在敌人的钉子上,不能奏效。这
就是地点问题。以我之某一部队执行某种任务,容易取胜;以另一部队执行同样的任务,难于收效。这就是部队情
况问题。不但使用战术,还须变换战术。攻击变为防御,防御变为攻击,前进变为后退,后退变为前进,钳制队变
为突击队,突击队变为钳制队,以及包围迂回等等之互相变换,依据敌我部队、敌我地形的情况,及时地恰当地给
以变换,是灵活性的指挥之重要任务。战斗指挥如此,战役和战略指挥也是如此。
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做灵活性,这是聪明的指挥员的出产品。灵活不是妄动,
妄动是应该拒绝的。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这个势,包括敌势、我势、地势等项
)而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即是所谓“运用之妙”。基于这种运用之妙,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
就能较多地取得胜利,就能转变敌我优劣形势,就能实现我对于敌的主动权,就能压倒敌人而击破之,而最后胜利
就属于我们了。
现在来说计划性。由于战争所特有的不确定性,实现计划性于战争,较之实现计划性于别的事业,是要困难得多的
。然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战争没有绝对的确实性
,但不是没有某种程度的相对的确实性。我之一方是比较确实的。敌之一方很不确实,但也有联兆可寻,有端倪可
察,有前后现象可思索。这就构成了所谓某种程试的相对的确实性,战争的计划性就有了客观基础。近代技术(有
线电、无线电、飞机、汽车、铁道、轮船等)的发达,又使战争的计划性增大了可能。但由于战争只有程度颇低和
时间颇暂的确实性,战争的计划性就很难完全和固定,它随战争的运动(或流动,或推移)而运动,且依战争范围
的大小而有程度的不同。战术计划,例如小兵团和小部队的攻击或防御计划,常须一日数变。战役计划,即大兵团
的行动计划,大体能终战役之局,但在该战役内,部分的改变是常有的,全部的改变也间或有之。战略计划,是基
于战争双方总的情况而来的,有更大的固定的程度,但也只在一定的战略阶段内适用,战争向着新的阶段推移,战
略计划便须改变。战术、战役和战略计划之各依其范围和情况而确定而改变,是战争指挥的重要关节,也即是战争
灵活性的具体的实施,也即是实际的运用之妙。抗日战争的各级指挥员,对此应当加以注意。
有些人,基于战争的流动性,就从根本上否认战争计划或战争方针之相对的固定性,说这样的计划或方针是“机械
”的东西。这种意见是错误的。如上条所述,我们完全承认:由于战争情况之只有相对的确实性和战争是迅速地向
前流动的(或运动的,推移的),战争的计划或方针,也只应给以相对的固定性,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和战争的流
动而适时地加以更换或修改,不这样做,我们就变成机械主义者。然而决不能否认一定时间内的相对地固定的战争
计划或方针;否认了这点,就否认了一切,连战争本身,连说话的人,都否认了。由于战争的情况和行动都有其相
对的固定性,因而应之而生的战争计划或方针,也就必须拿相对折因定性赋予它。例如,由于华北战争的情况,八
路军分散作战的行动有其在一定阶段内的固定性,因而在这一定阶段内赋予相对的固定性于八路军的“基本的是游
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这种战略的作战方针,是完全必要的。战役方针,较之上述战略方针适用的
时间要短促些,战术方针更加短促,然而都有其一定时间的固定性。否认了这点,战争就无从着手,成为毫无定见
,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或者这也是、那也是的战争相对主义了。没有人否人,就是在某一一定时间内适用的方针
,它也是在流动的,没有这种流动,就不会有这一方针的废止和另一方针的采用。然而这种流动是有限制的,即流
动于执行这一方针的各种不同的战争行动的范围中,而不是在这一方针的根本性的流动,即是说,是数的流动,不
是质的流动。这种根本性质,在一定时间内是决不流动的,我们所谓一定时间内的相对的固定性,就是指的这一点
。在绝对流动的整个战争长河中有其各个特定阶段上的相对的固定性——这就是我们对于战争计划或战争方针的根
本性质的意见。
在说过了战略上的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和战役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又说过了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之
后,我们可以总起来说几句。抗日战争应该是有计划的。战争计划即战略战术的具体运用,要带灵活性,使之能适
应战争的情况。要处处照顾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以便改变敌我之间的形势。而一切这些,都表现于战役
和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同时也就表现于战略上的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之中。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Hot degree:
Difficulty:
quality:
Description: th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heat, the difficulty, the quality of automatic certification, the certification of the article will be involved in typing!

This paper typing ranking TOP20

登录后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