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着迷的女性,一定有这种特质
你们会不会觉得,女性似乎特别容易被“抹黑”,尤其是在人品和道德层面。
最近的一些综艺节目带来的热搜,在讨论那些女性公众人物时,经常带着的都是一些从人格和品德角度批判的词,
似乎她们做的一切常人不能理解的事,都是因为她是一个“败坏”的人。
现实生活里,女性也很注意在防范关于自己道德方面的抹黑,能力差一点没有关系,但如果品德上有瑕疵,那就完
蛋了。
一项 2015 年的调查发现,女性更在意自己的品德自我形象,这个研究结果确实和当前的舆论风向是一脉相
承的。
最近看了一档女性访谈综艺,发现节目组邀请到的女嘉宾们,似乎早就挣脱了这种束缚。
她们不一定只表现出那些讨人喜欢的样子,节目组也并没有在刻意把她们展示得讨人喜欢。但,就是她们身上
这种复杂性、多面性,让我觉得,或许这就是女性的魅力所在。
面对多重角色,她有自己的界限
在第二季,节目组邀请到了余秀华。主持人王奕芝和余秀华在美丽的布景和打光里谈论着她的诗,交流对虚无
的看法。似乎采访诗人总免不了这些话题。
如果一直这样不着边际地聊下去,那我也不会对余秀华有更多认识了。但第二次采访,王奕芝决定在完全素颜的
状态下和余秀华敞开了聊天。
奕芝说,当时想要这么做,是因为想单纯地以一个女人的状态和余秀华聊天。
她们聊到了孩子。余秀华说,她整个人生对儿子都没有什么帮助,那些人们歌颂的肆意和天马行空都不是什么
可以用于“影响”儿子的东西。相反,儿子对她的影响更大。
她一直都很敢说,很不羁,会觉得别人“俗气”。读她的诗,我们一时间很难记起她也有过婚姻,有一个儿子。
写着《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女诗人,在儿子面前也会“顾及一下脸面”。
但这个节目却把这个事实呈现出来了,而且是以一种很动人的方式。
回味着儿子这样一句话,余秀华和奕芝都流下眼泪。这时余秀华不是诗人,奕芝也不是一个主持人,两名女性创造
了一个“母亲”的场域,惺惺相惜地在这个角色里沉默地坐了一会儿。
这并不是什么被家庭困住的女性故事,毕竟谁能困住余秀华呢。这是一个自由且孤独的灵魂在宇宙漂浮的时候,
终于在地球上有了甜蜜的牵挂。
原来自由和牵绊是两件完全不冲突的事。恰恰是因为地上有线牵着她,她才能在空中待得更久,才能在她的灵感
里更自由地遨游。
发现了余秀华的线在哪儿,她一下就变得更完整了。而这种属于人性的多面和复杂,又令人觉得着迷。
而在演员周雨彤身上,“多样”的状态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统一。
她被人们熟知,是因为经常扮演一些倒霉的上班族,因此就有“娱乐圈打工人”这样一个标签。有意思的是,
她本人在聊“演员”这份工作时,又有一种打工人能够共情的抽离感。
确实,不过是上个班、揾份食嘛。
在演员之外,她会经常自导自拍一些关于生活的路边的小猫,依偎的情侣,就好像我们下班路上看什么都觉得
浪漫,就举起手机拍下来一样,她也在“上班族”和“我自己”中调停和切换。
扮演“演员”,扮演“诗人”,扮演“主持人”,丝毫不影响女性想要追求其他角色的动力。在某种已经确定
的社会角色背面,她们还在努力协调,试图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面对负面标签,她有自己的诠释
人们爱打标签,但很多标签到女性身上,就变味了。
比如我们说一个人善于竞争,它在中性的语境下,显得一个人十分上进、有壮志。可这个标签在女性身上就有
一些变味,“雌竞”、“善妒”。
马丽和奕芝都很看不上这种论调。在采访马丽时,奕芝发现马丽脸上的光不太对,拍出来效果不太好,立刻让工作
人员做了点调整。
还有类似“敏感”、“情绪丰富”这些标签。大家总是觉得女性更容易动情,“爱哭”这件事就和女性绑定上了,
代表着一种脆弱和情绪不稳定。
而这种带有价值评价的绑定,有时候让我们对待流泪和悲伤时,有一些拧巴。
但在这档节目中,悲伤和脆弱都是流淌的,而且是被接纳的。说到动情处,嘉宾会流泪,奕芝也跟着流泪,一切
自然而然地发生。
阿雅就是一个挺能哭的人,她从来不掩饰这一点。她讲父亲去世的那段时间,她坐在巴士上一直哭到终点站,
又再哭回来,哭得昏天暗地。
另一个嘉宾郭柯宇也很爱哭。在别的综艺里她总是哭,而在另一档演讲节目里,她几乎一上台就噙着泪。但是,
无论是以前的眼泪,还是现在的眼泪,她都觉得:
想哭却忍着不哭,这并不是不脆弱。眼眶里盈满泪水,却依旧能治疗好自己的伤,这样的哭泣有什么不好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会表现出更强的修复力。这可能是因为女性更愿意接纳和表露自己的负面情绪,汩汩流出的
泪水反而滋养了她们。
除了想哭就哭的她们,我还在《不止于她》里看到一位女嘉宾展现出了出人意料的特质。谁能想到,秦海璐也会
在某些时刻显得像个“娇妻”呢。
她在《不止于她》里说,她一直以来的人生计划,那得 24 岁就要结婚,26 岁要生娃,30 岁的时候
已经带着娃满街跑。
在大众的语境里,娇妻是没有自我的,是依附于人的,撒娇和谄媚很会拿捏尺度,一言一行都在讨好某个人的
。可这是荧幕形象一贯雷厉风行、干脆利落的秦海璐啊!
有意思的是,秦海璐这个娇妻,似乎非常受到网友认可。网友发现,秦海璐很沉迷霸道总裁小说。而她也毫不讳言
,她的丈夫就是一位理想“霸总”。结婚十年之后,她和丈夫依然管彼此叫“宝宝”。
因为,面对爱人,所谓“娇妻”,不过是她的另一个切面而已。
“大女主”叙事泛滥的当下,人们有时就会向另一个极端涌去:女人就要自强,不可以展示任何泪水与娇羞。
这是不是一种矫枉过正呢?
依赖、顺从、柔软、亲密,这些特质并不能定义我们是谁,它们完全可以和其他场景中的独立、坚强、冷静结合
起来,组成一个丰富的个体。
女性这样复杂而且流动,本不必用闸门去限制。当她们全然接受当下的样子。无论是爱哭还是娇妻,这些模版化
的标签,也不过只是她们流经的一个河口。
面对年月变迁,她有自己的从容
是人都会贪恋青春,女性也是。但是如果一直在焦虑变老,人生就太浪费了。
我们都明白:人生的后半程,甚至是后2/3程,都在慢慢地老去。但很多人还是免不了在焦虑和纠结之中被动地
让衰老降临。这种对抗的心态注定赢不了,但想放下又很难。
最害怕变老的群体,可能就是女明星了。但在阿雅身上,我似乎看到了另一种示范。
她年轻的时候,以搞怪耍宝闻名。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淀,她以《奇遇人生》发起人的身份再次出现在公共视野
中,收获了大量好评。
除了对节目本身的肯定,阿雅自身优雅、知性、包容的气质,也让我们感叹:岁月带给女性的,一定就是皱纹、
疲惫、松垮吗?
在年轻的时候,阿雅也觉得自己不漂亮,也觉得自己是个“壁花小姐”。节目组给她准备了笔记本,让她评价小
时候的自己,写下了“我很害羞”。
但她并没有忽视生活里任何一段旅程,无论是主持、游学还是表演话剧,她接纳自己人生中所有的境遇,并且不断
从中吸取养分。起起伏伏的人生经历对她来说不是磋磨,而更像是馈赠。
这带给人的是极其强大的共情力和理解力。在她和王奕芝对谈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是两个主持人对话题的互相
探索,也是两位有阅历的女性在交流彼此的生命体悟。
其实很多纵向研究都发现,当女性进入成年中期和后期的时候,年龄这件事反而对她们来说会越来越轻松。
在身体同样健康的情况下,比起老年男性,老年女性的生活质量更不依赖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这些客观因素,
她们更有可能向内寻找新生。
这一季的第一位嘉宾张蔷,也是越成熟越年轻。张蔷是国内第一代(似乎也是唯一的)迪斯科女王,40 年前她
就顶着爆炸头推出了一张迪斯科专辑。后来她激流勇退,去读书、去结婚,十年前她又回来了。
但是她好像还是那个爆炸头的小女孩。在节目里,她刚下音乐节的舞台,被节目组和主持人带着一起去了新疆,
头上还戴着夸张的脏橘色假发。
她录着录着,好像把假发给剪短了,用她唱歌的嗓子去和正在吃草的牛羊们打招呼。
这让我发现了张蔷始终受年轻人欢迎的秘密:看起来,她的生理年纪确实是上去了,但年月的积累,并没有
削弱她的生命力,甚至让这股接近自然、原始的能量变得更茁壮强大了。
很多相似的研究都发现,在成年以后,女性的人格更有可能继续发展和成长,她们可能会从一个高神经质的
人变成一个更平静的人,可能变得更宜人,也有可能变得更叛逆。
最强的吸引力,莫过于生命力。这两位女性嘉宾,身体力行地为我们展示了更丰富的生命态度,接受变老,但
不会被老去框住。
在评价好与坏之前,先允许它呈现
看过这么多期节目和丰富有趣的嘉宾,我们对节目的幕后制作团队也产生了兴趣。和节目发起人、监制兼主持
人王奕芝聊过之后,我们更觉得,当下的公共讨论场域,需要更多这样的节目。
《不止于她》,这是因为奕芝觉得女性总是更容易被框定在某一个角色上,比如某某人的母亲,某某人的妻子。
我身边有一个想要辞职的女孩子,她明明在公司干得很好。但是公司在北京,她的丈夫和孩子都在上海,所以她
想要放弃自己在北京的事业,去和家人团聚。
她和我聊的时候,我们一起哭了一鼻子。因为我也很有类似的感觉,因为家人,我的工作重心也是从北京迁移到
了上海。
当了妈妈之后,奕芝更深刻地理解了“爱是亏欠”。每次出差,对孩子都会有强烈的愧疚感。
马丽回答说,她也一样,有时在外地她都觉得自己没法工作。
但事实是,即便她们是这样尽职的母亲,她们的工作也一点没耽搁。刚好在这次采访结束后,马丽获得了第
37 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女主角。
影后与母亲,喜剧演员与女性,这些身份都在展示,她不止于一个“她”,她的角色限定范围,其实很丰富,
很多面。
女性确实是这样的,她们更容易在不同的社会角色里切换。在一项 2011 年的研究中,研究者创造了
一个家庭、工作冲突的情境,想看看两性分别会如何处理。
在刻板印象中,我们可能会猜想女性更看重家庭而不是工作,但结果显示,当双方发生冲突时,女性显著地同时更
重视家庭与工作。
也就是说,事业与家庭,她们其实都想要。女性一直都没有把自己钉死在某个角色上,她们一直在延伸
、在探索,同时也在练习如何更熟练地切换。
但这种更大,虽然在公众人物身上更容易被人看见,奕芝实际上并不打算局限于明星和演员。
只要她能代表一种女性力量,我就很想去采访。
但是女性力量这个词我们从第一季讨论到现在,依然还是觉得它是很难被定义,因为每一季的嘉宾都会给
我刷新对这个词的认知。
现在要立刻回答的话,我觉得女性力量是一种“温柔的斗争”。她是在斗争的,因为她希望能自由选择自
己的人生,她也有这个能力和力量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但同时,她又是温柔的。
目前这档节目已经播出了三季,王奕芝采访了充满争议的当红明星杨幂,被讨论无数次的网红晚晚,从法国
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到千万粉丝的机车博主痞幼,她们都很难简单地用一个词去形容。甚至可以说,
人物在节目中展现出的样子,也不见得都会让人喜欢。
然而,把女性展现得完美,让观众都喜爱,这又是另一种窠臼。王奕芝试图做的,是一档不那么典型和常规
的访谈节目。她更想达成的是与嘉宾尽可能自然地相处,在生活化的场景中了解对方的反应,在脱下社会
身份后作为两个女人的交流。
她完全清楚,有人会觉得这不够“刺激”“尖锐”。但她想要的,就是呈现真实和多面。这是看见女性力量需要
的第一步。
有时候我会为自己无力改变一些大环境而难过,但现在我觉得我已经找到了适合我自己的方式、一种温和的
推动力,去倾听和帮助世界变得更好。
值得反思的是,在冲突叙事盛行的当下,平和、贴近生活的展示相对来说没那么容易吸引眼球。观众爱看爆点,
于是制作团队也制造爆点。
但《不止于她》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观察和思考女性力量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女性在打破
单一角色束缚,真实流露情感,也能从容面对年龄。从这个角度来说,发起人王奕芝的目的实现了。
比起担心说得不够好,女性首先应该多说、多做。这需要更多女性从业者用更真实的呈现和更多样的故事去讲述
女性力量。先不用急着做到一百分,让我们先允许她们走上台,演出更多角色吧。
最近的一些综艺节目带来的热搜,在讨论那些女性公众人物时,经常带着的都是一些从人格和品德角度批判的词,
似乎她们做的一切常人不能理解的事,都是因为她是一个“败坏”的人。
现实生活里,女性也很注意在防范关于自己道德方面的抹黑,能力差一点没有关系,但如果品德上有瑕疵,那就完
蛋了。
一项 2015 年的调查发现,女性更在意自己的品德自我形象,这个研究结果确实和当前的舆论风向是一脉相
承的。
最近看了一档女性访谈综艺,发现节目组邀请到的女嘉宾们,似乎早就挣脱了这种束缚。
她们不一定只表现出那些讨人喜欢的样子,节目组也并没有在刻意把她们展示得讨人喜欢。但,就是她们身上
这种复杂性、多面性,让我觉得,或许这就是女性的魅力所在。
面对多重角色,她有自己的界限
在第二季,节目组邀请到了余秀华。主持人王奕芝和余秀华在美丽的布景和打光里谈论着她的诗,交流对虚无
的看法。似乎采访诗人总免不了这些话题。
如果一直这样不着边际地聊下去,那我也不会对余秀华有更多认识了。但第二次采访,王奕芝决定在完全素颜的
状态下和余秀华敞开了聊天。
奕芝说,当时想要这么做,是因为想单纯地以一个女人的状态和余秀华聊天。
她们聊到了孩子。余秀华说,她整个人生对儿子都没有什么帮助,那些人们歌颂的肆意和天马行空都不是什么
可以用于“影响”儿子的东西。相反,儿子对她的影响更大。
她一直都很敢说,很不羁,会觉得别人“俗气”。读她的诗,我们一时间很难记起她也有过婚姻,有一个儿子。
写着《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女诗人,在儿子面前也会“顾及一下脸面”。
但这个节目却把这个事实呈现出来了,而且是以一种很动人的方式。
回味着儿子这样一句话,余秀华和奕芝都流下眼泪。这时余秀华不是诗人,奕芝也不是一个主持人,两名女性创造
了一个“母亲”的场域,惺惺相惜地在这个角色里沉默地坐了一会儿。
这并不是什么被家庭困住的女性故事,毕竟谁能困住余秀华呢。这是一个自由且孤独的灵魂在宇宙漂浮的时候,
终于在地球上有了甜蜜的牵挂。
原来自由和牵绊是两件完全不冲突的事。恰恰是因为地上有线牵着她,她才能在空中待得更久,才能在她的灵感
里更自由地遨游。
发现了余秀华的线在哪儿,她一下就变得更完整了。而这种属于人性的多面和复杂,又令人觉得着迷。
而在演员周雨彤身上,“多样”的状态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统一。
她被人们熟知,是因为经常扮演一些倒霉的上班族,因此就有“娱乐圈打工人”这样一个标签。有意思的是,
她本人在聊“演员”这份工作时,又有一种打工人能够共情的抽离感。
确实,不过是上个班、揾份食嘛。
在演员之外,她会经常自导自拍一些关于生活的路边的小猫,依偎的情侣,就好像我们下班路上看什么都觉得
浪漫,就举起手机拍下来一样,她也在“上班族”和“我自己”中调停和切换。
扮演“演员”,扮演“诗人”,扮演“主持人”,丝毫不影响女性想要追求其他角色的动力。在某种已经确定
的社会角色背面,她们还在努力协调,试图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面对负面标签,她有自己的诠释
人们爱打标签,但很多标签到女性身上,就变味了。
比如我们说一个人善于竞争,它在中性的语境下,显得一个人十分上进、有壮志。可这个标签在女性身上就有
一些变味,“雌竞”、“善妒”。
马丽和奕芝都很看不上这种论调。在采访马丽时,奕芝发现马丽脸上的光不太对,拍出来效果不太好,立刻让工作
人员做了点调整。
还有类似“敏感”、“情绪丰富”这些标签。大家总是觉得女性更容易动情,“爱哭”这件事就和女性绑定上了,
代表着一种脆弱和情绪不稳定。
而这种带有价值评价的绑定,有时候让我们对待流泪和悲伤时,有一些拧巴。
但在这档节目中,悲伤和脆弱都是流淌的,而且是被接纳的。说到动情处,嘉宾会流泪,奕芝也跟着流泪,一切
自然而然地发生。
阿雅就是一个挺能哭的人,她从来不掩饰这一点。她讲父亲去世的那段时间,她坐在巴士上一直哭到终点站,
又再哭回来,哭得昏天暗地。
另一个嘉宾郭柯宇也很爱哭。在别的综艺里她总是哭,而在另一档演讲节目里,她几乎一上台就噙着泪。但是,
无论是以前的眼泪,还是现在的眼泪,她都觉得:
想哭却忍着不哭,这并不是不脆弱。眼眶里盈满泪水,却依旧能治疗好自己的伤,这样的哭泣有什么不好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会表现出更强的修复力。这可能是因为女性更愿意接纳和表露自己的负面情绪,汩汩流出的
泪水反而滋养了她们。
除了想哭就哭的她们,我还在《不止于她》里看到一位女嘉宾展现出了出人意料的特质。谁能想到,秦海璐也会
在某些时刻显得像个“娇妻”呢。
她在《不止于她》里说,她一直以来的人生计划,那得 24 岁就要结婚,26 岁要生娃,30 岁的时候
已经带着娃满街跑。
在大众的语境里,娇妻是没有自我的,是依附于人的,撒娇和谄媚很会拿捏尺度,一言一行都在讨好某个人的
。可这是荧幕形象一贯雷厉风行、干脆利落的秦海璐啊!
有意思的是,秦海璐这个娇妻,似乎非常受到网友认可。网友发现,秦海璐很沉迷霸道总裁小说。而她也毫不讳言
,她的丈夫就是一位理想“霸总”。结婚十年之后,她和丈夫依然管彼此叫“宝宝”。
因为,面对爱人,所谓“娇妻”,不过是她的另一个切面而已。
“大女主”叙事泛滥的当下,人们有时就会向另一个极端涌去:女人就要自强,不可以展示任何泪水与娇羞。
这是不是一种矫枉过正呢?
依赖、顺从、柔软、亲密,这些特质并不能定义我们是谁,它们完全可以和其他场景中的独立、坚强、冷静结合
起来,组成一个丰富的个体。
女性这样复杂而且流动,本不必用闸门去限制。当她们全然接受当下的样子。无论是爱哭还是娇妻,这些模版化
的标签,也不过只是她们流经的一个河口。
面对年月变迁,她有自己的从容
是人都会贪恋青春,女性也是。但是如果一直在焦虑变老,人生就太浪费了。
我们都明白:人生的后半程,甚至是后2/3程,都在慢慢地老去。但很多人还是免不了在焦虑和纠结之中被动地
让衰老降临。这种对抗的心态注定赢不了,但想放下又很难。
最害怕变老的群体,可能就是女明星了。但在阿雅身上,我似乎看到了另一种示范。
她年轻的时候,以搞怪耍宝闻名。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淀,她以《奇遇人生》发起人的身份再次出现在公共视野
中,收获了大量好评。
除了对节目本身的肯定,阿雅自身优雅、知性、包容的气质,也让我们感叹:岁月带给女性的,一定就是皱纹、
疲惫、松垮吗?
在年轻的时候,阿雅也觉得自己不漂亮,也觉得自己是个“壁花小姐”。节目组给她准备了笔记本,让她评价小
时候的自己,写下了“我很害羞”。
但她并没有忽视生活里任何一段旅程,无论是主持、游学还是表演话剧,她接纳自己人生中所有的境遇,并且不断
从中吸取养分。起起伏伏的人生经历对她来说不是磋磨,而更像是馈赠。
这带给人的是极其强大的共情力和理解力。在她和王奕芝对谈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是两个主持人对话题的互相
探索,也是两位有阅历的女性在交流彼此的生命体悟。
其实很多纵向研究都发现,当女性进入成年中期和后期的时候,年龄这件事反而对她们来说会越来越轻松。
在身体同样健康的情况下,比起老年男性,老年女性的生活质量更不依赖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这些客观因素,
她们更有可能向内寻找新生。
这一季的第一位嘉宾张蔷,也是越成熟越年轻。张蔷是国内第一代(似乎也是唯一的)迪斯科女王,40 年前她
就顶着爆炸头推出了一张迪斯科专辑。后来她激流勇退,去读书、去结婚,十年前她又回来了。
但是她好像还是那个爆炸头的小女孩。在节目里,她刚下音乐节的舞台,被节目组和主持人带着一起去了新疆,
头上还戴着夸张的脏橘色假发。
她录着录着,好像把假发给剪短了,用她唱歌的嗓子去和正在吃草的牛羊们打招呼。
这让我发现了张蔷始终受年轻人欢迎的秘密:看起来,她的生理年纪确实是上去了,但年月的积累,并没有
削弱她的生命力,甚至让这股接近自然、原始的能量变得更茁壮强大了。
很多相似的研究都发现,在成年以后,女性的人格更有可能继续发展和成长,她们可能会从一个高神经质的
人变成一个更平静的人,可能变得更宜人,也有可能变得更叛逆。
最强的吸引力,莫过于生命力。这两位女性嘉宾,身体力行地为我们展示了更丰富的生命态度,接受变老,但
不会被老去框住。
在评价好与坏之前,先允许它呈现
看过这么多期节目和丰富有趣的嘉宾,我们对节目的幕后制作团队也产生了兴趣。和节目发起人、监制兼主持
人王奕芝聊过之后,我们更觉得,当下的公共讨论场域,需要更多这样的节目。
《不止于她》,这是因为奕芝觉得女性总是更容易被框定在某一个角色上,比如某某人的母亲,某某人的妻子。
我身边有一个想要辞职的女孩子,她明明在公司干得很好。但是公司在北京,她的丈夫和孩子都在上海,所以她
想要放弃自己在北京的事业,去和家人团聚。
她和我聊的时候,我们一起哭了一鼻子。因为我也很有类似的感觉,因为家人,我的工作重心也是从北京迁移到
了上海。
当了妈妈之后,奕芝更深刻地理解了“爱是亏欠”。每次出差,对孩子都会有强烈的愧疚感。
马丽回答说,她也一样,有时在外地她都觉得自己没法工作。
但事实是,即便她们是这样尽职的母亲,她们的工作也一点没耽搁。刚好在这次采访结束后,马丽获得了第
37 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女主角。
影后与母亲,喜剧演员与女性,这些身份都在展示,她不止于一个“她”,她的角色限定范围,其实很丰富,
很多面。
女性确实是这样的,她们更容易在不同的社会角色里切换。在一项 2011 年的研究中,研究者创造了
一个家庭、工作冲突的情境,想看看两性分别会如何处理。
在刻板印象中,我们可能会猜想女性更看重家庭而不是工作,但结果显示,当双方发生冲突时,女性显著地同时更
重视家庭与工作。
也就是说,事业与家庭,她们其实都想要。女性一直都没有把自己钉死在某个角色上,她们一直在延伸
、在探索,同时也在练习如何更熟练地切换。
但这种更大,虽然在公众人物身上更容易被人看见,奕芝实际上并不打算局限于明星和演员。
只要她能代表一种女性力量,我就很想去采访。
但是女性力量这个词我们从第一季讨论到现在,依然还是觉得它是很难被定义,因为每一季的嘉宾都会给
我刷新对这个词的认知。
现在要立刻回答的话,我觉得女性力量是一种“温柔的斗争”。她是在斗争的,因为她希望能自由选择自
己的人生,她也有这个能力和力量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但同时,她又是温柔的。
目前这档节目已经播出了三季,王奕芝采访了充满争议的当红明星杨幂,被讨论无数次的网红晚晚,从法国
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到千万粉丝的机车博主痞幼,她们都很难简单地用一个词去形容。甚至可以说,
人物在节目中展现出的样子,也不见得都会让人喜欢。
然而,把女性展现得完美,让观众都喜爱,这又是另一种窠臼。王奕芝试图做的,是一档不那么典型和常规
的访谈节目。她更想达成的是与嘉宾尽可能自然地相处,在生活化的场景中了解对方的反应,在脱下社会
身份后作为两个女人的交流。
她完全清楚,有人会觉得这不够“刺激”“尖锐”。但她想要的,就是呈现真实和多面。这是看见女性力量需要
的第一步。
有时候我会为自己无力改变一些大环境而难过,但现在我觉得我已经找到了适合我自己的方式、一种温和的
推动力,去倾听和帮助世界变得更好。
值得反思的是,在冲突叙事盛行的当下,平和、贴近生活的展示相对来说没那么容易吸引眼球。观众爱看爆点,
于是制作团队也制造爆点。
但《不止于她》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观察和思考女性力量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女性在打破
单一角色束缚,真实流露情感,也能从容面对年龄。从这个角度来说,发起人王奕芝的目的实现了。
比起担心说得不够好,女性首先应该多说、多做。这需要更多女性从业者用更真实的呈现和更多样的故事去讲述
女性力量。先不用急着做到一百分,让我们先允许她们走上台,演出更多角色吧。
Next one:我们都一样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Hot degree:★★☆☆☆
Difficulty:★★★☆☆
quality:★★☆☆☆
Description: th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heat, the difficulty, the quality of automatic certification, the certification of the article will be involved in typing!
This paper typing ranking TOP20
登录后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