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 清清淡淡的悠远

Contributor:只为无痴 Type:简体中文 Date time:2023-01-05 17:27:52 Favorite:13 Score:0
返回上页 Report
请选择举报理由:




Collection Modify the typo
2003年11月25日,巴金老人百岁诞辰,文坛学界隆重纪念,盛誉曰“见证文学史的世纪老人”。此前6天
小巴金一岁、同在上海华东医院的的施蛰存寂寞辞世,中国现代文学史鲜为人知的“另一面”随之凋零。
当时有人写下“巴金的热闹与施蛰存的孤寂”之语,伴以长长一声叹息。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拜访施蛰存,
问他喜欢看美国什么杂志,他出口说道:“Vanity Fair(名利场)”,于是李欧梵返美后寄了几本给
他。问他看了没有,施蛰存摇摇头,淡淡地说:“看了,太不如前了!”李欧梵恍然,当年——上世纪30年代,
——施先生爱看的这本文化杂志,品位比现在“高出许多”。后来又见施蛰存,李欧梵又问他喜欢看美国什么
杂志,他说:“寄几份看过的《纽约时报》书评和《星期日》特刊吧。”这次,李欧梵心迟迟没有寄出,
“原因无他,怕施先生较前次更失望。”上世纪30年代,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法文译名意为“当代人”,
指能够和世界文艺潮流同步的人。李欧梵称:“现在再翻开这个杂志的内容,特别是内中介绍西方文学,
仍然令我咋舌,惊异不止,在当时的环境下,竟然如此‘识货’,几乎所有的西方重要现代作家都介绍了。”
在《现代》上亮相的,包括乔伊斯的《尤利本斯》、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还有当时只是美国
“文坛新秀”的海明威、福克纳等人。文学史家评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新时期”,中国
当代作家才通过汉语译本“重新发现”了这批作家,并从中找到灵感和自己的文学偶像。“当人们在
80年代手捧艾略特的《荒原》为其深刻地反映这个时代的本质而感慨万千时,殊不知,早在50年前,《现代》
杂志畅快介绍过这位诗人的这部作品,只不过,以自己长着一个希腊式的鼻子而自傲的邵洵美把这部
大著的名字译成了貌不惊人的《荒土》而已。施蛰存早年就读于教会大学,故英语、法语甚佳,加上上世纪
30年代上海滩开放的文化风气,使他能轻易快捷地看到各国最新出版的文艺杂志和书籍,从中建立自己的
文学创作、批评以及编辑的标准,正与当时世界文学潮流的标准相接轨。”
他的小说 《将军的头》、《石秀》、《梅雨之夕》、《魔道》、《夜叉》……几乎每一篇都是实验性极强
的作品。与李欧梵谈论西方现代文学,他对任何“冷门”总是,都如数家家珍,对答如流,以至于李欧梵
自愧:“我多年身在美国,购书和借书都甚为方便,为什么施先生说的书名和作者大多对我仍然陌生?”
李曾对自己的学生说,“我们这一大堆学者,集全部精力研究西方现代文学,恐怕还比不上30年代的一个
年轻人——施蛰存先生。”施蛰存去世后,有杂志刊文:拥有“中国现代派鼻祖”和“中国现代小说的先驱
者”称誉的施蛰存,以冷眼笑看着发生在21世纪新新人类身上的一切,“今天的一些女作家,爱用‘身体’
写作,施老说,这些不新鲜,30年代的左翼都玩过……”早年专注于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后来长期担任大学
教授,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金石碑帖,施蛰存堪称传奇的经历表现在个人魅力上,形成一种奇妙的混合体,
被赞叹为“包含着中国古典温雅气息与西方文化绅士情调”。毕业华东师范大学的作家李劼回忆起与施先生的
交往:“我后悔当初没有早点登门拜访你。我一起误认为,你像其他前辈一样,被几十年的思想改造弄得
面目全非。再说,我所在的那个中文系,你是被人谈论得最少,少到了几乎被人遗忘的老前辈。”后来,
李劼无意中听到在系资料室做了几十年的老资料员偶尔说起施先生,当年挨批斗时被打翻在地,镇定自若站
起来,理理衣衫,拾起被打飞的帽子,掸去尘土,戴在头上,重新站直了继续听任折腾。老资料员感慨:“
施先生当时的风度好极了。”于是,李劼立即前去拜访,因为那种“清清淡淡的悠远,不是皎皎者易污,
也非峣峣者易折”。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Hot degree:
Difficulty:
quality:
Description: th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heat, the difficulty, the quality of automatic certification, the certification of the article will be involved in typing!

This paper typing ranking TO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