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曾 战地失踪的年轻记者

Contributor:只为无痴 Type:简体中文 Date time:2022-12-27 13:55:53 Favorite:11 Score:0
返回上页 Report
请选择举报理由:




Collection Modify the typo
前方,卢沟桥,战斗正在进行。炮声隐约可闻。小方从火车座位上跳起来,对同行的记者陆诒说:“听,老陆!
这是中华民族求解放的炮声。”隔几分钟,他又坐不住了,把老陆拖到车窗前,手指青纱帐直怕原野说:“
你看,我们的军队正在向前线开拔!”在长辛店下车后,小方继续沿平汉铁路徒步前行。他笑嘻嘻告诉老陆:“
我要去拍下铁甲车在前线参战的镜头。”长辛店距卢沟桥不到5里。两个小时后,小方从卢沟桥前线回来。
铁甲车已经后撤了,但他仍不虚此行。他在前线为一个29军的年轻战士照了相。16岁的战士,高个儿,大
眼睛,脸色红润,身背大刀和步枪,手里拿了缴获的日本军官指挥刀和望远镜,笑得嘴得合不拢。这是1937年
的7月28日,已是战地记者小方第二次奔赴前线。此前,“七七事变”爆发仅3天后,小方即离开北平的家前往
卢沟桥采访。“我在第一时间到达。”他在报道中写道。那一次,小方完成采访后顺利回到北平,写出战地
通讯《卢沟桥抗战记》。而这一次,他没有回来。和陆诒、范长江在保定分手后,小方以上海《大公报》
战地特派员身份继续采访平汉线战讯。9月30日,上海《大公报》刊载了“本报战地特派员小方”的最后一篇
战地通讯,题为《平汉线北段的变化》。注明,9月18日于保定,寄自蠡县。从此,战地记者方大曾不知所终。
人们说:“对从事他这种职业的人来说,消失则意味着死亡。”名记者陆诒称他是“抗战初期第一个在前线采访中
为国捐躯的记者”。然而半个多世纪里,他的家人却宁愿相信,他只是失踪。妹妹方澄敏靠小方留在家中的837
张底片来怀念哥哥,等待他的归来。这些底片放在一个棕色油漆的木盒子里,每张都套着一个发暗的粉红色
纸袋,那是上世纪30年代冲印店常用的一种纸袋。这些照片是小方在“七七事变”之前的作品,包括抗战初期
著名的“绥远抗战”,以及华北大地上的各种影像。评论家午马称,、流离的中国是方氏影像的重要内容。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摄影家们还热衷于聚集在上海、北平这样的都市里展示他们改良的类似国画
或时装照的摄影术,而出征于官宦之家的方大曾身上具有的民本思想却使他与这种沙龙气氛格格不入。
他年轻的脸庞儿径直贴近冰冷的生活。人力车夫、纤夫、矿工等底层劳力者频繁进入他的取景框。”
他拍健美的人体,拍农家孩子灿烂的笑脸,拍北平中央公园里的日本妓女,拍北方旷野里独立朔风的哨兵……
午马认为小方“几乎是凭着直觉感受并运用了摄影纪录的力量”,“在他之前以及失踪之后的半个世纪
里,中国一起没有过自由摄影师,而方大曾的行为方式却近乎无师自通地具有这种职业的影子”。作家余华
迅速地被“方大曾”这个陌生的名字所吸引。小方那些才华横溢的作品栩栩如生地向他展示了一个遥远时代
的风格,“像是30年代留下的一份遗嘱,一份留给以后所有时代的遗嘱。”然而小方没有遗嘱,这个“喜欢
旅行、写稿和照相”的英俊青年只是传奇般地消失了。中国摄影出版社资深编审陈申,多年前曾到北平协和
胡同10号方家旧宅拜访过方澄敏,听老人细说过小方的故事。在他的推介下,出版了《寻找方大曾——
一个失踪的摄影师》,拍摄了电视专题纪录片《寻找方大曾》。这个飘散在历史风尘中的名字,才开始为
今人所知。有人把方大曾和他最著名的同行罗伯特。卡帕(匈牙利籍战地摄影记者)联系一一起,虽然,“卡帕
有好莱坞式的浪漫经历,而小方甚至连一次像的恋爱都没有”。当年,妹妹叫他“小方”,中法大学经济
同学叫他“小方”,摄影社一拔儿朋友叫他“小方”,范长江、陆诒这些记者同行叫他“小方”,他发表文字和
影像作品也自署“小方”。1937年,这段个人的传奇永远定格在了25岁年轻的“小方”今天,追慕他的后辈
们,仍旧叫他“小方”。也许正如余华所说:“方大曾的形象是纯洁无瑕的。他25岁时的突然消失,使他天真、
热情和正直的修改没有去经受岁月更多更残忍的考验。”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Hot degree:
Difficulty:
quality:
Description: th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heat, the difficulty, the quality of automatic certification, the certification of the article will be involved in typing!

This paper typing ranking TOP20

登录后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