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丨创造性思维:行动的张力从哪里来?

Contributor:newzjs Type:简体中文 Date time:2019-05-24 00:29:27 Favorite:19 Score:0
返回上页 Report
请选择举报理由:




Collection Modify the typo
如果把思维比喻成一条河流,一条河要流动起来,需要有3个条件:
1.河流落差产生的张力;
2.控制河流走向的河道;
3.不断补充的源头活水。
如果没有落差,河水就会停止流动;如果没有河道,河水就会失去方向;如果没有源头活水,
河水很快就会枯竭。
其实,人的思维发展也是如此。张力就是目标,河道就是行动的方法,源头活水就是与现实的接触。
如果没有目标,人就不会有行动的张力;如果没有方法,目标就只会制造焦虑,而不会引发有效的行动;
如果没有跟现实的接触,思维就会变成头脑中僵固的规则,而不会有什么发展。
所以,我们的课程也会从目标、方法和与现实的接触三个方面来讲怎么发展自己的思维。
今天我们先来讲讲目标和张力。
什么样的思维,能够产生持续行动的张力呢?对改变而言,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改变很难持久。
曾有一个读者写信跟我讨论改变的事。她已经颓废了一段时间,为了让自己不那么颓废,有一天,
她发誓要改变自己。
她说:“当天,我就制定了满满的计划,一项项高效率地完成了。第一天,我很开心。第二天下午,
我觉得有点累,没有完成当天的任务,我很沮丧。第三天,我又开始拖延,当天一项任务都没有完成。
第四天,我开始思考这么做有什么意义——我的生活就是不断完成任务的过程吗?
这些无趣的任务又有什么意义。
哦,意义。看来我缺少一点价值感,一点奋斗的理由,一点梦想。于是,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思考诸如
‘我的梦想是什么?’、‘我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我开始关心起人生的意义来。”
我觉得这个读者对人生意义的寻求也不会帮她走出怪圈,而会变成又一轮颓废、拖延、沮丧和振作的开始。
也许你也经历过这样的循环:打满鸡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最后又回到了颓废的状态,
等着下一次再打满鸡血。这样的循环多了,就算有了动力,我们也会怀疑,改变是否可能。
那么,这个读者的问题在哪里呢?
也许你想到了,她需要有一个目标。但其实这个读者也是有目标的,她的目标就是“我不想让自己这么颓废”。
所以她去思考梦想和意义的话题,就只是为了让自己不那么颓废。
可是,这个目标为什么没能给她带来持续的动力呢?
创造才能制造持续的张力
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叫《最小阻力之路》,作者罗伯特•弗里茨(Robert Fritz),
他原来是个作曲家,
后来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开始开发创造力课程。
在这本书里,作者区分了两种产生张力的结构:创造的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结构。他说:
只有创造的结构,才能产生持续的张力,而解决问题的结构,是没有持续张力的。
创造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呢?
就像画家想画一幅画,作曲家想作一首曲子。他有一个确切的东西想要把它做出来,这就是创造的结构。
反之,如果你用的不是创造的结构,而是解决问题的结构,
那么你就会陷入像刚刚我们所说的读者所面对的那种困境。
她的目标是“别这么颓废了”。可是,她的动力不是来自于她的目标——她前面并没有类似完成一幅画
这样确切的东西。她的动力来自问题本身带来的焦虑。
只要她的努力一有成效,焦虑就会缓解,焦虑带来的张力就会消失,张力一消失,她努力的动力就会减少,
直到问题重新让她变得焦虑,这种张力才会重新积聚起来。所以才出现了从打鸡血到颓丧的不断循环。
怎样才能打破这种循环呢?
一些人想到的策略,是拼命夸大问题的严重性,通过谴责自己,制造焦虑,以获得动力——只要问题在,
那动力也总会在。
所以稍有懈怠,他们就会恶狠狠地对自己说类似“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如果你再不改变,就完蛋了。”
之类的话。
可是,当他们这么做,在强化动力的同时,也强化了问题本身。为了保留这种动力,他们不敢让问题好转,
只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悲观。
所以,也许有些人也取得了外人看来挺成功的学业或事业,但从内心里,他们并不敢认同和享受这些成功。
他们需要“问题”和“挫折”作为动力,持续鞭策他们往前走。这样的结构显然不能持久。
而创造型思维制造张力的方式,却非常不同。
以我自己为例。有一段时间,我一直有拖延的毛病,我很不喜欢这种拖拖拉拉的感觉。
为了治好自己的拖延症,我还专门写了一本小书叫《拖延症再见》。前段时间,我打算写《拖延症再见2》,
因为我发现自己的拖延症还没好。
可正当我要动笔的时候,我的拖延症忽然不治而愈了。
是我找到了治疗拖延症的秘方吗?不是。是因为我开始准备这门《自我发展心理学》的课了,
就是你现在听到的这门课。
从我构思这门课开始,它就变成了我心里一个很重要的未完成事件。我读书、收集资料,我的脑子里都在想它。
我变得紧张又有效率。
这跟我凭空想怎么克服拖延症的办法,是非常不同的。如果让我凭空努力,哪怕我想出再多克服拖延症的方法,
也不会有效。
为什么创造型的思维会产生足够的张力?《最小阻力之路》的作者,给出了一个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答案。
他说,是因为爱。
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因为当这门课还只是我脑子里的一个构思、一个念头的时候,我就很爱它。
因为这门课里有我关心的问题,有我想讲给你听的东西,我有足够的张力把它从一个理念变成现实。
想要把它完成的冲动,变成了一种持续的张力。这种张力不会让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要我没完成它,
这种张力就会持续存在。
你越是爱它,越是希望它问世。这种张力就越大,它就越会推动你持续行动,直到最终把它完成。
这就是创造的思维结构带来的张力。
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也可以把人生看作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把我们心里钟爱的理念变成现实的过程,
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解决问题了,为了完成梦想,你需要解决很多的问题,
但是解决问题不应该成为行动的动力。你真正热爱的目标才是这个动力的来源。
创造型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根本区别
创造型思维把事情分成了简单的两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我想要完成的作品。
第二个部分,是我所面临的现实。
前面我们谈了第一个部分,下面我们来谈谈我们与现实的关系。
也许你会想,我也想有自己的目标,我也想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可是我所在的现实不允许该怎么办呢?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曾有个朋友来咨询我,说他想去从事研究工作,可是他现在经济有困难,
没法继续去读书深造,只能做一个他不那么想做的工作。
暂时没钱去追求梦想,这就是一个事实。
创造的思维并不是让我们忽略现实,相反,只有正视现实,才能实现自己想要创造的东西。
相反,创造型思维会让我们用一种不同的目光去看待现实。
创造型的思维,会把这个事实看作是创造的条件限制。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限制,我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
而解决问题思维会把这个限制看作是目标是否成立的前提。如果我遇到这种限制,那也许我就该放弃目标。
这是两者的区别。
一个创造型思维的人可能会想:“我想要继续去读书深造,可是我现在确实没钱,
怎么才能实现我读书深造的目标呢?如果钱真是我创造的前提条件,那我要先去挣钱。”
当他在挣钱的时候,他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的。
可是一个解决问题思维的人就会想:“现在我连钱都没有,还谈什么读书深造,这压根就不现实。
于是他就放弃了自己的目标。”
这就是创造型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根本区别。
创造型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么样的,环境能够提供什么,
再去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而解决问题思维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先去想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来想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实际的,
该树立怎么样的目标。
大部分人都是从现实出发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想要的东西来思考现实。当他们这么想的时候,
自然无法突破现实的限制,也就没有持续的张力了。
说到这里,我们要回过头来总结今天的课了。
今天我们讲了,只有创造型思维才能产生持续行动的张力。创造型目标制造了张力,
而张力能够产生持续行动的动力,帮助我们去有效地应对和组织现实。
打一个比方,创造一个东西就像生一个孩子。生孩子的过程,并不需要你强迫自己努力,
你只需要爱这个孩子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创造也需要我们去认清现实、加工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创造型思维为我们制造了张力,但是怎么把这种张力变成我们持久的行动力呢?下节课我们来讲讲这个问题。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Hot degree:
Difficulty:
quality:
Description: th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heat, the difficulty, the quality of automatic certification, the certification of the article will be involved in typing!

This paper typing ranking TOP20

登录后可见